“中黃13”,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種,以其抗倒伏、抗澇、抗病、高含蛋白、廣適性,而成為作科所眾多優質新品種中的王牌之一;從2001年5月通過國家審定,至今已在黃淮海平原累計推廣1800萬畝,以每畝增產10%、增收50元以上計,給農民帶來實惠無數。
從去年開始,中央財政科技經費中增設一項“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對應到作科所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四大作物,作科所405個科研編制,總計獲得1000多萬元資助;2007年經費已到位。
“中黃13”6年推廣1800萬畝,平均1年在300萬畝以上,速度不算慢了;但今年,就已推廣700多萬畝,加速度趨勢明顯。基本科研業務費到位和“中黃13”推廣提速,兩件事在時間上契合,不是偶然的。
據作科所所長萬建民介紹,長期以來,中央財政對農業科研工作的支持以競爭性科研項目經費為主,整個農業科研項目的95%以上都是如此;而對公益性農業科研項目的長期穩定支持經費幾乎沒有。以作物科研為例,科技部雖有高技術育種課題和支撐計劃常規育種課題,但中央財政對常規育種方面的公益性科研項目的支持強度一直很低,且缺乏連續性,而常規育種在作物科研中實際上占了大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領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風氣,導致農業科研人員自主研究探索后繼乏力。他指出,基本科研業務費的設立,為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和重大公益意義的農業科研項目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作科所四大作物的育種研究已經明顯受益,“中黃13”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從這個角度看,基本科研業務費對于長期缺乏穩定支持的公益性農業科研,無異于“久旱的禾苗逢甘霖”。
事情還不止此。
對作科所去年新來的頓寶慶博士以及同他年齡相仿的其他“小字輩”來說,沒名氣,暫時拿不到項目,是共通的特性;但年輕人無禁忌,敢闖蕩,做一些并無具體考核要求、又容易招致失敗的探索性研究,是他們的專長??缮夏娜フ疫@樣的項目?
作科所在基本科研業務費的使用上作出了令頓寶慶們喜出望外的創新——拿出其中的30%支持40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從事他們感興趣的探索性研究,項目考核從寬,并允許失敗。這就使基本科研業務費的意義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不僅為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扎實研究、出大成果鋪平了道路,更使“寬容失敗”、“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成為了現實。從這個角度看,基本科研業務費對于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也無異于“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瞿劍)
分享到
久旱的禾苗逢甘霖
發布時間:2007-11-01
|來源: 科技日報|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