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賓:梅方權 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長 博導
主持人:蔣建科 人民日報主任記者
主 題:我國食品發展戰略和國人膳食結構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開始中國農科院建院50年的系列訪談第四場,我們請來了我國著名的食物營養專家、國家食物營養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原所長梅方權研究員。請梅老師跟網友打個招呼。
梅方權:大家好,今天下午很高興和大家在一起討論這個中國食物和營養關系到人民健康、國家繁榮的大問題。
主持人:現在大家很關注我們國家現在食物營養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梅方權:過去2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食物的營養改善非???,人民的身體健康、素質提高的也非???,給亞洲和整個全球的食物營養改善,主要的營養指標的提高,中國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主持人:50年來我們中國農科院在食物營養研究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梅方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嚴格的講整個農科院絕大部分研究所都是為改善中國人民的食物和營養,提供科學技術成果,為改善食物營養服務。我今天要講的是重點講中國食物營養的宏觀的發展戰略、政策、規劃以及重大的食物營養行動主要的成果及其在世界的運用和產生的實際的效果。其他我們各個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他們在單項的食品改善和提高上作出了大量的成果,他們分別會做出介紹。
主持人:咱們研究所具體的就是取得哪些成果?
梅方權: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改革開放以后可以說是第一次在我們國家帶頭對食物和營養的中長期發展的戰略、政策、規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為國家制定綱要、規劃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我想我是重點介紹這三項重要的成果。
第一項是1983年我們承擔的中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發展研究,是由當時的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委托中國農業科學院來主持,那么由當時我們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院長盧良恕和劉志澄副院長來主持這個項目。這個項目組織了13個,國務院13個部委,400多名專家進行了大型的綜合性的我國糧食中長期發展研究,對從1983年到2000年中國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未來的發展作出了科學的預測,為以后制定幾個五年計劃都提供了科學技術基礎,到2000年證實了當時1983年這項大型的綜合研究一些主要成果都實現了,比如說糧食當時提出來到2000年就是17年以后中國糧食的總產量要達到一萬億斤,人均糧食400公斤左右。到2000年實際上我們在1998年就達到了一萬億斤,人均糧食接近400公斤,這項成果為國家后來制定計劃、規劃、綱要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二項重大的成果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托的特點重大項目叫中國食物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這項研究對未來20年,甚至30年,當時做的2010年、2020年中國主要的食物不僅是糧食,包括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物,就是肉、蛋、奶、水產和蔬菜、水果、植物油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預測、分析,最后通過三年的研究提出了一項重大的報告,就是關于中國食物中長期的發展戰略研究。這兩項研究為后來制定中國90年代食物改革和發展綱要以及2010年中國食物營養發展綱要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為中央制定其他的糧食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持。所以而且為后來的實踐所證實,因為我們第二項研究是在1987年到1990年完成的,其中預測的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數字也作出了系統的分析?,F在看來時間過去20年了,證明這些主要的預測指標也都基本上達到了,除了少數的個別的指標,比如大豆,因為大豆人均消費量增加的比較慢一點,所以影響了我們中國的植物類就是優質蛋白類改善,但是其他的絕大部分的總體的食物和營養的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給世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個研究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托的重點項目,中國糧食和食物安全早期預警系統研究,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農業和糧食、食物領域里面系統的運行研究,實際上時間是1997年2000年,后來成果拿出來以后由于幾種原因推遲運用,直到去年才拿出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評了一等獎,也給國家發改委拿去作為研究基礎來準備建立中國糧食安全早期預警系統。
當然我們還有其他一些重大研究,比如說三元結構,就是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三元結構的研究,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一系列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的食物和營養的中長期的戰略研究,都得到了國家的科技成果獎勵,或者農業部的科技成果獎勵,或者是農村農業科學院的科學成果獎勵,而且在實踐當中運用,給政府部門提出了一些重要支撐。
主持人:剛才你提到大豆,我在采訪中了解到大豆行動計劃影響非常大,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一杯豆奶可以強盛一個民族”,后來你們專家提出我們可能喝牛奶還是有一定問題,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比較低,所以后來專家提出用植物蛋白就是用豆奶來替代牛奶,所以大豆行動計劃這個影響非常大,而且在貧困地區實施的效果非常明顯。梅老師能不能大一個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
梅方權:我們提出大豆行動計劃是在90年代中期,當時我剛才講到我們前幾項重大研究,80年代初對2000年作出的預測,糧食、肉、蛋、水產品和蔬菜水果都發展的很快,有的超過了我們原來預測的方案。但是有一項就是奶類和大豆發展的很慢,我們眼看到2000年,估計20年內我們奶的發展任務完成不了,而奶的發展又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限制,我們提倡增加大豆食品消費也有困難,但是后來我們在這兩項當中選擇了大豆來作為一個突破,因為大豆相對來講不像奶類需要現代奶制品工業的發展,又要現代的市場來支持,大豆油好多土辦法,因為大豆原產于中國,農村吃大豆也很簡單,另外還有中國傳統的豆制品也比較容易生產,所以我們就選擇了大豆來改善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青少年的營養入手,所以提出了一個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得到了當時國務院的領導批示,然后由國務院副秘書長和幾個部委,農業部、衛生部、輕工部、發改委、教育部聯合搞一個部級協調小組,決定推行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國家大豆行動計劃開始作為從實驗試探性的探索。
我們選擇了西部地區11個縣,都是貧困縣,22個貧困地區的中學作為試點,其中少數的學生做對照,經過兩年的試點之后有明顯的效果,每天有學校我們就是給他們22個學校,每個學校給它一個簡單的豆漿機,這個豆漿機一萬來塊錢,給每個學生能夠吃一杯豆漿,這22個學校試點經過相關指標的測定,證明喝一杯豆奶的學生,兩年來協衡數(諧音)明顯上升、身高體重也比對照增加,甚至還有些調查學生的運動成績、學習成績都有明顯的比對照的提高。所以這個對這兩年的工作做了一個總結,國務院領導又出了批示,想做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我們就選擇了一批大豆行動計劃的示范企業,由這些企業來生產學生豆奶,以后我們又進一步為了實驗整個社會經濟和市場化的發展,又進行了示范企業的認證工作,所以這項工作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這個豆奶相對來講發展起來比較快一點,有些農村的學校,他們學生自己拿著黃豆來交給學校,然后學校用豆漿機,就是國家支持的豆漿機加工豆奶,每人每個學生一天一杯這是一個非常簡易可行,改善西部地區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青少年的營養的一個很簡單、易行而效果顯著的行動。
主持人:我去河南魯山縣去采訪,就看到學生寫的日記,孩子們講過去早上吃點饅頭,喝點粥到最后一節課就盯不住了要犯困,后來喝一杯豆奶以后,半年以后好多學生講不犯困了,剛才梅老師講的運動成績也上升了,魯山職業高中他的考試成績在全縣也是排到第三了,所以這方面效果非常明顯,梅老師現在的試點情況怎么樣?現在有多少中學仍然在喝豆奶?
梅方權:后來我們沒有作為全國性的有計劃的行動,而是讓它走市場的道路來推廣,所以后來我們主要是做第二階段是搞一批示范企業,示范企業不僅在西部、東部、中部都有。他們學企業的形式進行運作,繼續推動這個工業,因為大家都公認中國采取大豆來改善和提高中國人民的蛋白質結構,特別是增加優質蛋白質,因為大豆在所有的植物性食物里面唯一的一個和動物性和蛋白結構、功能相接近的優質的蛋白質。
主持人:對,這是算我們專家首創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營養模式,大豆同時還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因為它是要固氮,固氮的研究中國農科院也做過好多方面的,對這個問題梅老師有什么建議下一步市場的模式怎么樣?是不是還需要政府的推動?
梅方權:中國大豆消費長期以來上升的很慢,過去如果從1980年算起,27年了,大豆的人均消費量基本上沒有增加,由人口的增加總量有所增加。過去這5年來,中國每年大量的進口美國、巴西的大豆,2006年進口大豆是2800萬噸,我國國內生產大豆只有1600萬噸,但是進口的大豆加上國內的一部分大豆大約3000多萬噸,都是用作油炸、油質,并沒有直接的做人們的食用,所以這是一個發展很慢的環境,我們還是繼續爭取國家的支持,另外爭取企業的支持,在社會上能夠做更多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中國人民食用大豆對改善人民體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這項工作我們希望能夠繼續推動。當然人們這兩年對大量進口大豆,進口大豆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的大豆,似乎大家有些看法,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