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化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之一,作物模擬模型在作物栽培、水肥管理、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影響預測、區域糧食安全評估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國家863計劃、北京市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的資助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智能農業研究室在諸葉平研究員的帶領下,對作物生產管理關鍵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形成了以作物生理生態過程為基礎的小麥、玉米生產管理決策系統。自2007年開始,該室在信息所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下,連續5年與河北省定興縣農牧局合作,在定興縣啟動玉米生產管理決策系統示范應用項目,成效顯著。
每年在定興縣昌利科技園區種植40畝玉米田,其中20畝為軟件系統示范田,安裝小型氣象站等數據自動采集設備,定期進行數據采集和作物生長調查,作為小麥、玉米生長模擬模型的驗證資料;
完成小麥、玉米生產管理系統的完善與簡化。根據定興縣地理特點、區域特性和農業生產狀況,收集大量田間信息與數據,以及歷年示范田獲取的實驗數據,進一步測試并完善小麥、玉米生產管理決策系統,建立當地土壤特性數據庫,包括土壤特性、常用品種及特性、地理特征、多年天氣數據(日最高溫、最低溫、降雨量、太陽輻射)、常用肥料、灌溉方式等。重點提高模型的實用性、專用性以及在具體環境下模擬的準確性,形成適宜定興縣使用的作物生產管理決策系統;
依據定興縣量身定做本地化水肥優化管理決策與調控,并耦合到作物生產管理輔助決策系統中,解決糧食作物生長機理模型與土壤水分、養分模型結合松散的問題,對降雨量過大或氮肥過量引起的氮肥地下水污染建立預警機制;
根據用戶對象、軟件內容與側重點,采取層層培訓的方式,分層次、分級別、分部門展開軟件系統的培訓工作,切實為依托示范縣提供技術咨詢、成果轉化及試驗示范等工作,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物-水分模型是作物模擬模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小麥和玉米生長模擬模型中水分平衡模型的研究,修正作物-水分平衡關系中的模擬參數,提高水分平衡模型模擬結果的準確性,推進農業軟件的實際應用;
為定興縣農牧局配備計算機和服務器,實現定興的網絡環境構建,建立了培訓教室,可以方便地對定興縣的農業骨干和基層科技人員進行項目培訓和技術指導。
隨著試驗數據的累積、軟件系統的逐步完善、應用的逐漸深入,該項目將為農業軟件的推廣和應用積累經驗、奠定基礎。(通訊員 王瑀)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