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在副院長劉旭、
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云伏等陪同下,考察了北京市雜交小麥工程技術中心雜交小麥育種基地及千畝方示范田。
在雜交小麥育種基地,李家洋聽取了北京市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趙昌平研究員關于我國雜交小麥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充分肯定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我國雜交小麥育種研究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李家洋指出,雜交小麥研究意義重大,但仍面臨著遺傳背景窄、雜種優勢不強、制種效率低等科學難題。他希望,北京市農科院積極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加強合作,共同深入研究雜交優勢利用機理,通過基礎研究帶動育種、制種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強化科企合作,注重產量與品質的同步提升,聯合全國優勢資源,開展超高產雜交小麥持續攻關,推動雜交小麥的產業化發展。
據悉,我國的雜交小麥研究工作已由上世紀中后期主要利用核不育材料和化學殺雄手段等開展傳統“三系配套”育種研究階段,進入到新世紀初以光溫敏不育材料為核心的“二系法”育種新階段,育種技術水平位居國際領先地位。目前,我國已經育成國審或省審雜交組合7個,初步建立起區域性雜交小麥制種技術體系,近5年累計示范應用約200萬畝,一般增產幅度可達15%-30%,應用前景廣闊。但技術上還存在核不育、光溫不育系資源以及恢復系偏少、強雜種優勢組合不多、制種技術水平不高、配套生產技術缺乏等問題,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生產應用,需要科學家進一步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通訊員 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