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歐科技合作指導委員會第10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就當前形勢下如何發展中歐科技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中歐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主力軍,自承擔第1個農業領域框架計劃項目——第三框架計劃(1991-1995)項目“亞洲玉米螟的非農藥治理研究”以來,一直領銜新時期農業領域的中歐科技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提升全院科研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引入先進理念 引進先進技術
獲得歐盟資助的科研單位一般都是知名度較高或在某一領域具有獨到之處的歐盟成員國或歐盟科研機構。與這樣的機構合作,將引進的先進技術及理念本地化,可為解決國內問題制定國際化方案。通過“家畜牛皮蠅蛆病控制措施的改進和診斷方法的研制”項目,中國農科院首次成功研制了一種可用于牛皮蠅蛆病防治的伊維菌素微量注射液,具有療效好、成本低、無殘留、使用方便等特點,成為有機磷制劑的替代品。通過“華北平原作物長勢監測與產量預測”項目,中國農科院引進了預測模型并加以改進,提高了我國作物長勢監測的精度與效率。
建立交流平臺 擴大國際影響
科研人員通過中歐雙方3-5年合作搭建的交流平臺,可與國際先進團隊保持工作聯系,加強信息交流并能得到認可。中國農科院通過“華北平原作物長勢監測與產量預測”項目引入農情遙感監測業務運行系統,并加以改進使之在數據不完備的情況下仍具有相對良好的預測能力,此成果得到了國際認可,并被認為對預測非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合作機會。為使我國傳統育種科學家能夠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并培訓我國青年育種科技人員,中國農科院自籌資金與歐盟科研總司農業司設立了對接項目,使中方科研人員與歐洲頂級的作物育種機構英國洛桑實驗站和約翰英納斯(John Innes)中心、德國馬普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羅那(Barcelona)大學共同工作,促進了我國的育種工作。
加強能力建設 加速人才培養
歐盟框架計劃項目一直將人才培養作為主要的工作內容。通過執行項目,中國農科院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并造就出一批一、二級崗位人才。據不完全統計,1994-2007年期間,各項目共舉行或參加了61次國際會議,參加人數達608人;有70人次參加了項目內的各類培訓;通過項目培養了14名博士、26名碩士。
擴大機構聯系 拓展合作范圍
通過項目合作,與歐洲各研究領域的重要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系,包括英國洛桑實驗站、德國馬普研究所等農業科研機構,法國農業科學院畜禽病理及寄生蟲研究所、德國博斯特研究中心等專業領域獨具特色的研究機構,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等針對新問題的權威科研機構。
據了解,中歐農業科技合作始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科研成果、隊伍建設、合作領域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歐盟框架計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科技合作計劃,其項目申請嚴格,競爭非常激烈,合作范圍廣,科研水平高,體現了歐洲傳統科研實力。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及農業部國際合作司的推動和引導下,中國農科院從1996年開始有組織地申請歐盟框架計劃項目,共有16個研究所承擔了43個歐盟框架計劃項目,其中第五到第七框架計劃(1999-2011)期間承擔了28個項目,占全國同類項目的42%。另外,還執行了5個歐盟資助的其他類型項目,所得經費累計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