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以下簡稱“祁陽站”)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文富市鎮官山坪村,始建于1960年,是我國農業系統唯一以南方14省區200余萬平方公里的紅壤為研究對象的實驗站,也是我國農業領域建站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唯一首批入選國家級重點野外臺站的實驗站。
近半個世紀以來,祁陽站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紅壤低產田改造與綜合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重大科研突破;開拓了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領域,在同行中贏得廣泛贊譽;培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專家劉更另等一批杰出農業科研人才;培訓了數以萬計的農業技術人員,為我國南方紅壤地區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祁陽站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與肯定,祁陽站的先進事跡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廣大農民和地方政府領導稱為“永不退伍的科研哨卡”、“紅土地上的豐碑”、“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
在這驕人的成就、眾多的榮譽、巨大的貢獻、感人的事跡背后是一種“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祁陽站精神”不僅傳承了我們黨和民族光榮的歷史傳統,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院黨組號召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職工廣泛、深入地開展學習“祁陽站精神”的活動,以祁陽站為榜樣,將這種歷久彌新的“祁陽站精神”融入到科學研究及各項工作中去。
學習“祁陽站精神”,就是要學習一種執著追求、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一代一代祁陽站科技工作者懷著對國家農業科技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幾十年如一日,扎根窮山溝,白手起家,艱苦奮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地把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全部貢獻給了祁陽站科研基地的建設發展與紅壤改良的科研事業中,譜寫了一曲“綠了紅土地,白了少年頭”的壯麗篇章。
學習“祁陽站精神”,就是要學習一種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進取精神。一代一代祁陽站科技工作者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實踐中求真知,開辟了紅壤研究的新領域。他們努力探求紅壤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律,不驕不躁、刻苦攻關,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技成果,打破了被美國土壤權威定義的中國南方紅壤地將成為“紅色沙漠”的預言。
學習“祁陽站精神”,就是要學習一種情系三農、服務農民的為民精神。一代一代祁陽站科技工作者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心里裝著生活在200余萬平方公里貧瘠紅土地上的人民大眾,急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所急,急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之所急,急紅壤地區農業生產力的提升之所急,為我國南方紅壤地區“三農”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樹立起一座“紅土地上的豐碑”。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祁陽站精神”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是新時期農業科技工作者主人翁精神的集中展示,是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過程中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入開展學習“祁陽站精神”活動,對于全院職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院屬各單位、各級黨組織要結合實際,把開展學習“祁陽站精神”的活動作為加強我院自身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好。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奮斗意識和奉獻意識,營造積極進取、扎實工作、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努力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者、“八榮八恥”的倡導者、社會主義新農村事業的推進者、“祁陽站精神”的弘揚者,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實現我院“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的戰略目標,建設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強大的科技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