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特產研究所劉繼忠同志獲得吉林省“十大敬老好兒女”榮譽稱號。
劉繼忠現任
特產所采購中心科長。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6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由于母親沒有工作,妹妹年幼,一同生活的還有殘疾的舅舅和年邁的外祖母,父親的離世使這個人口眾多的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在所里的照顧下,他輟學接了父親的班,年幼的他開始挑起家庭重擔。但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重壓沒有使年幼的繼忠喪失斗志,工作之余,他除了照顧全家生活外,還自學完成了中學課程。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在
特產所為青年職工舉辦文化培訓班中他順利通過考試,成為第一批派去中等院校脫產學習的學員,圓了他渴望讀書的夢想。
父親去世時,妹妹剛剛14歲,看到日夜操勞的哥哥很是心疼,也想輟學務工分擔哥哥身上的壓力,劉繼忠雖然只大妹妹兩歲,已然是代父承擔起家長的教育責任,他堅決制止了妹妹的想法,以實際行動為妹妹做榜樣,在他的鞭策鼓勵下,妹妹考取了理想的學校。因怕妹妹在外面受委屈,本來拮據的他每月都省下一點錢貼補給妹妹,直到妹妹成家立業。
母親年幼時失去了雙親,被領養到了“姥姥”家,姥姥的身體并不好,唯一的兒子也是先天智障聾啞。雖然沒有血緣關系,母親結婚后也把他們帶在身邊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姥姥病危時,惦念殘疾的兒子,眼巴巴的望著“外孫”說不出話,此時的劉繼忠大聲告訴姥姥:“姥姥您放心,有我吃的就有舅舅吃的,您放心走吧,我會照顧他的晚年……”。三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只要舅舅不舒服,他都會噓寒問暖、尋醫問藥,逢年過節一定要把舅舅請到主位,為他斟酒夾菜,讓鰥寡孤獨的人盡享天倫之樂。
善良的人總有一種力量吸引別人去靠近,同事李艷對勤勞、孝順的劉繼忠心生好感,1989年的冬天,這個特殊的家庭迎來了一名新成員。婚后,夫妻二人攜手操持這個家,日子也逐漸好了起來。數年后,一場病魔降臨在年過六旬的母親身上,雖然家里的經濟條件有所好轉,可當時孩子正在讀書,手頭上并不寬裕。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劉繼忠夫婦四處尋醫問藥,日夜陪護在母親身邊,那個中滋味,怎一個累字了得?最終在眾多親情的努力下,硬是把母親從死神的手里奪了回來!
苦難其實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轉眼間,這個大家庭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現在劉繼忠夫婦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母親和舅舅接到省城的樓房來住,希望他們生活得更舒適一些,但是母親執意不肯離開農村的平房,幾次爭執中他漸漸理解了母親,也感受到恬淡田園生活更有益于的母親身心健康。于是,每逢節假日他都要帶領妻子、孩子回到母親身邊,和母親一起種地、施肥,為母親和舅舅做上一頓可口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人間愉悅的親情。
劉繼忠就是這樣一位在
特產所工作的普通干部。工作中,他愛崗敬業,任勞任怨,連續多年受到所內的表彰和同志們的好評;在生活中,他勇挑重擔、樂觀生活,懷著一顆孝順之心、體貼之心、關愛之心,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