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10月16日13:30
嘉 賓:王漢中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蔣建科 人民日報主任記者
主 題:油料科技創新和食用油安全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我們中國農科院院慶50年系列訪談的第六場,我們請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王漢中所長,王所長請給大家打一個招呼。
王漢中:大家好。
主持人:最近國家出臺了關于鼓勵油菜和食用油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請問王所長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背景?
王漢中:應該說國務院出臺這個措施,還是非常及時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我們知道最近植物油價格漲的很厲害,為什么這么漲呢?應該說可能跟國際、國內我們生產、進口各方面多重的因素所決定。我們知道食用植物油是人的主要三大類的營養素之一,我們人吃的話,一個主要是淀粉,然后是油脂,第三是蛋白質,一般我們有這三大類營養素,我們加上其它的微量元素,比如吃一點蔬菜,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就夠了。
主持人:你說這三大的營養各占大概一個什么樣的比例?
王漢中:比例應該是以淀粉為主,然后是油脂,然后蛋白質。所以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質這三大類營養素應該是我們人類的主要營養素。所以植物油是關系到我們食物安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1/3。目前我們國家食物油的供給安全形勢應該說還是比較嚴峻的,主要體現在:首先自己國產的,在植物油里面我們只占39%,另外有61%的植物油是靠進口。其中一個是進口油,比如棕櫚油、大豆油,然后就是進口大豆。目前我們進口的大豆油、棕櫚油,加起來大概是750萬噸每年。同時還要進口3000萬噸的大豆,這么加起來,1360萬噸左右。目前我們國內總消費大概是2350萬噸,這就意味著我們國內的總消費里面,進口產品要占到61%,國產的只占了39%。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就是目前即使我們有錢,中國人錢應該是不少的,經濟發展了,但是由于生物柴油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歐盟他們生物柴油產業的發展是很快的,目前對植物油的消費,工業消費,以生物柴油為主的工業消費增加非常快,每年以22%的速度遞增。生物柴油消費掉的植物油,這就意味著我們即使有錢,今后要想進口這么多的植物油,也買不到了,沒有原料。第三個因素,這幾年我們國家油料生產這一塊,發展的不是太好,或者徘徊不前,尤其是大豆和油菜的面積總產連續兩年都是下滑的。這三重因素影響的話,就導致了我們國家食用油的供給。盡管現在我們滿足供應沒問題,但是就是說如果碰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戰爭,把我們植物油進口的通道斷了以后跟石油一樣的,有這種危險存在。
所以我想國務院出臺這么一個發展油料生產的政策,怎么來立足于我們自己的發展油,我們自己的油料生產滿足國家的需求,我想應該是從國家食用油的供給安全考慮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應該說對我們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對于油脂也是我們最重要的三大類主要營養素之一,如果我們不能夠保持一定的自給率的話,我提出來是70%,我們應該有這個能力。比方說如果現在39%顯然是偏低的,對我們這個食物安全,食用油的供給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完全擁護國務院的這么一個決定。
主持人:那你個人認為,這個油料目前生產徘徊不前,都有哪些因素?
王漢中:油料生產徘徊不前,應該說跟前幾年的綜合因素是有關的。首先就是農民種植的比較效益偏低,但這個也跟國際大環境,跟進口的形勢也有關,最重要的就是WTO這個影響,直到我們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對油脂的進口,它的關稅就降了很多,而且配來每年都在增加。這樣后來我們知道前幾年國外的棕櫚油是非常便宜的,每一噸只有3000多,豆油也很便宜,廉價的棕櫚油、豆油沖擊國內市場,把國內的油脂的價格和油料的價格都使它達到了歷史的比較低的水平,比如說油菜籽,去年大概一公斤只有兩塊二左右,這顯然是太低了,農民沒有效益。最主要是進口油的沖擊。
第二個方面就是前幾年應該說國家對糧食生產出臺了很多的政策,那么油料這塊它是沒有享受這些政策的。后來相對于其他的作物,油料也就是相對效益比較偏低了。
第三個效益偏低的因素就是比方說我們不考慮政策的因素,就從市場的因素來講的話,比方說東北的大豆,我們知道這幾年由于燃料乙醇的發展,玉米價格很好,所以同一個季節,我們土地的話,既可以種大豆,也可以種玉米,由于燃料乙醇產業的發展,所以玉米價格很高,玉米價格高了以后,你說一畝地種玉米可以產值800、1000元,種大豆400、500元,所以農民肯定會選擇種玉米,不會選擇種大豆。所以這樣后來就是我想首要的因素還是市場因素,然后是政策的因素,第三個就是技術的因素。所謂技術的因素,最典型比方說南方的冬閑田)包括大豆,包括油菜,有包括花生。目前所有的油料基本上都是從種到收都是手工操作,這樣我們知道現在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這樣比方說油菜有很多地方搞幼苗移栽,這樣勞動力付出了很多,勞動強度也很大,這樣如果我們不實現機械化,不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也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要這么三重因素。
主持人:講的很好,不知道王所長有沒有這個印象,小時候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的油票,那個年代你有沒有印象?
王漢中:應該說我們都是同齡人,我們都經歷過那樣一個年代,我記得我在讀初中、高中,讀大學的時候,好像每個月只有半斤油票,就是八幾年,只有半斤油票,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油慢慢才漲上來的。我們有一組數據就是以油菜的生產為例,當時無論是解放前,還是50年代、60年代,它的單產水平,每一畝就是30公斤,我們知道現在在110公斤左右,所以30公斤和110公斤,從每畝單位面積的產量,你就可以知道為什么那時候沒有油吃。
主持人:我們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油菜的科技進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漢中:從油菜生產來說,我們概括為,目前經歷了三次大的跨越,或者革命性的發展。油料所應該說推動這三次大的跨越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那么哪三大跨越呢?第一次跨越就是物種的更替,促進了我們國家油料生產,或者油菜生產,從低產到中產的第一次跨越。前面說了我們50年代、60年代每畝的單產水平就是30公斤,我們通過以甘藍油菜來替代白菜型油菜,中國傳統上來都是種的白菜型的這么一種類型,就使得我們國家油菜單產由每畝30公斤增加到每畝60公斤,翻了一倍;面積由原來的50年代、60年代2500萬畝左右每年,增加到4100萬畝左右,增長了1.5倍;總產方面原來大概是每年80萬噸,全國總產80萬噸,物種更替以后就增加到240萬噸每年,也就是說產量達到了近3倍,這次革命性的發展,以物種更替,以甘藍型的品種代替白菜型的品種,使我們單產翻了一倍,面積增長了1.5倍,總產增長了3倍,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第一次大的跨越,或者革命性的一次進步。在這次科技進步里面,這次大的發展里面應該說科技進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物種更替。我們油料所當時比方說“甘油3號”,“甘油5號”都是在原來的不太適應中國熟期比較長的甘藍型菜,把它選用成熟期比較短的適用我們長江流域種植的這么一種類型,所以這樣使我們國家油菜的生產起到了第一次大的跨越。
第二次跨越就是我們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我們叫做用高產品種來代替中低產的品種的第二次跨越,油菜單產由原來的6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左右,面積從4100萬畝提高到1.1億畝,總產由24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這就是品種和配套的栽培技術。我們所在第二次跨越里面也起到了核心作用,比方說當時我們有一個品種非常著名的叫做“中油821”,它單個品種要占到全國油菜種植面積的30%以上,接近40%,也是當時全世界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油菜品種,目前歷史上也是種植面積最大的油菜品種,這個品種得到過國家的發明獎,前面的“甘油5號”得到了國家的科技進步二等獎,甘油3號獲得科學大會獎。配套技術比方說秋發這個技術跟這個品種配套的也得到了國家的獎勵。
第三次大的跨越對油菜生產來說就是從單純的注重產量向優質轉變。我們知道原來我們菜籽油一般印象不太好。有什么這個味或者有煙。但是從營養品質來講主要是芥酸的含量偏高,我們原來油的芥酸含量達到45%,芥酸含量高了以后,芥酸是一個22個碳的長碳鏈脂肪酸,不好消化。加拿大做過動物的實驗,吃高芥酸的菜籽油吃多了以后,老鼠它的內臟器官病變的。但是盡管人類沒有發現這么一個問題,但是可以肯定,因為長碳鏈脂肪酸不好消化,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后來傳統的菜籽就是餅粕,餅粕我們傳統上面把它做肥料的,餅柏把炒熟以后,撒到地里面,泥鰍都死掉,為什么呢?餅柏里含有一種可以致毒的物質,動物吃了以后就拉肚子、甲狀腺腫大,吃多了以后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原來歷史上面油菜餅柏是做肥料的,不能做飼料,但是油菜餅柏里蛋白質含量又很高,達到38%-40%。氨基酸的組成比大豆還要好,含硫的氨基酸含量比大豆要高得多,所以這樣我們中國本身高蛋白的餅柏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