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獲悉,為滿足科技創新人才和學術發展的需要,加快研究所的發展步伐,蜜蜂所以激發學術靈感、啟迪創新思維為主旨,以提升創新能力、增強交流協作能力、培養科學精神為目標,把學術交流納入研究所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致力推進學術交流的常態化,構建全體科研人員均可自主交流并深度參與的所內外交流平臺;構建研究生共同探討,拓展視域,并可以投入實踐基地、生產一線鍛煉科技實踐能力的拓展型研究生學術交流模式,使蜜蜂所學術交流活動呈現出常態化趨勢。
蜜蜂所的青年學術論壇是基層科研人員交流研究進展和前沿動向的平臺,但是隨著創新工程的深入和創新人才的注入,已無法滿足科研工作者對新知識的迫切需求,針對這一現狀,科技管理處將原有的三個月一次學術論壇調整為三個星期一次,在近兩個月內開展了八人次的交流報告;同時開設了專家講壇,邀請在相關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國內外專家,如法國農業科學院伯納德•維西亞博士,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保羅•休•威廉姆斯博士,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黃志勇教授以及首都師范大學任東教授做專題報告,全力引導學科間進行交流、學術啟發,促進學術繁榮;除此之外,還舉行了專業技術的系列培訓講座,邀請相關科研機構和技術服務公司的資深工程師為大家展示并講解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針對研究生這一特殊的科研群體,科技管理處組織開展了研究生學術論壇,使同學科的研究生通過交流更好的認識問題,不同學科之間通過互動促進產生更好的交叉學科靈感。同時養蜂生產鍛煉以及生產基地參觀學習等實踐交流活動的開展,彌補了教材和現實的脫節,深入鞏固了研究生的科學認識;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科技管理處鼓勵科研工作者以訪問學者和短期國際學術會議等“走出去”的形式赴澳大利亞、韓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開闊眼界并建立長期的穩定合作關系,將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優秀的經驗“請進來”,構建開放型的學術環境。
通過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學術思想僵化的局面,活躍了學術氛圍;同時,通過學術講座、學術交流還打破了實驗室、專業、研究所、學校和國家之間的束縛,進一步拓寬了研究所的學術視野,突破了傳統教育形成的思維定式,更廣泛地汲取科學營養,為優秀科研成果的孕育奠定基礎;通過學術交流,可以培養科研工作者求真務實、謙虛嚴謹的理性原則;通過聆聽包容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培養民主開放、文明進步的科學思想;通過開闊眼界和知識面,可以培養年輕科研人員改革創新、勇于探索的奮斗精神;通過對研究生的實踐鍛煉可以彌補教育的盲點,提升其創新能力,增強其交流、協作能力,培養其學術表達和交流能力,成為合格的研究者。
學術交流是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工程實施的重要環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蜜蜂所將進一步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并制定相關規定,以制度的建立健全推動學術交流的常態化,真正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局面和風氣,提升蜜蜂所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