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蠶業所教工第一黨支部開展學習時代楷模趙亞夫黨日活動——
聽楷模細數春蠶精神
發布時間:2014-11-15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作者:錢荷英 王福海
11月13日上午8點,初冬的早晨已顯凜冽,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教工第一支部全體黨員以驅車前往鎮江革命老區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村委會,開展“學習時代楷模趙亞夫,發揚春蠶精神做科研”黨日活動。
趙老不顧年事已高和連日出差的勞頓,很高興地向大家作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面對面交流。趙老用及其樸實的語言追憶了他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文化中淳樸、善良、尊老愛幼、幫貧扶困等思想的影響,目睹舊中國農村的落后及農民的艱辛,學生時代耳聞目染革命先烈事跡,因此立志科技報國,樹立“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拳拳愛心。從此趙老走上了一條充滿艱辛、挑戰、幸福之路。
趙老說他的青年時代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的江南農村也和全國一樣遭受饑寒交迫,剛剛大學畢業的趙老常年吃住在農民家,干著農民一樣的活,吃著農民一樣的苦,過著和農民一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濡以沫的經歷讓趙老和農民血脈相連,這就更堅定了他立志為農的決心。
趙老說他的中年也是在學習中度過的。1982年到日本進修,和日本農民吃住在一起,學習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新型的生產銷售模式、優秀的管理理念。對比中日兩國農民天壤之別的生活水準,強烈刺激了他的憫農情懷,更加堅定了他以農技報國的志向。回國時,別人帶的是林林總總的日本電器,而他帶的是滿滿13箱的科技資料和幾十項日本新技術資料。從此,優良的新型蔬菜、瓜果品種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香飄萬里;句容成了全國聞名的“草莓之鄉”、“葡萄之鄉”、“水蜜桃之鄉”…… 40多萬的句容老區農民走上了富裕的康莊大道。
說起“戴莊模式”,趙老更是動容。老人家詳細地介紹了他如何在退休之后不求報酬、主動請纓,向省委領導要求來江蘇省最貧困的句容戴莊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尋求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從最初的田間調查、技術培訓、項目引進,到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村民)公積金等等,每一步都凝聚著趙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趙老的帶領下,這個曾經是句容最窮的村,一年后200多戶純農戶戶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2008年達到8000元,貧困村成了“小康村”,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與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壯大的良好局面,開拓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趙老說50多年扎根農村的生活是艱辛的,但是我深愛農民,我不覺得苦,我能為他們做事感到高興。如此平實的言語卻飽含“撼天地”的柔情。如今,“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在民間廣為流傳;年過七旬的趙老依然在田間地頭堅守著他的諾言: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
座談會結束后,趙老又帶領大家去了1個新型的種養殖基地:種著從日本引進的甜柿,養有3個發酵床的草雞,牧草青青即松土又可漚肥,一年能收割5次的條桑是雞的飼料,雞糞再化作春泥更護花……
短短的一個上午,第一支部的黨員跟著趙老仿佛走過半個世紀,無不動容、感慨。大家認為,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的一線科研人員,必須都要向趙老師學習,學習他科技報國、科技興農的情懷,學習他淡泊名利、至真至純的奉獻,學習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踐行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趙老不顧年事已高和連日出差的勞頓,很高興地向大家作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面對面交流。趙老用及其樸實的語言追憶了他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文化中淳樸、善良、尊老愛幼、幫貧扶困等思想的影響,目睹舊中國農村的落后及農民的艱辛,學生時代耳聞目染革命先烈事跡,因此立志科技報國,樹立“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拳拳愛心。從此趙老走上了一條充滿艱辛、挑戰、幸福之路。
趙老說他的青年時代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時的江南農村也和全國一樣遭受饑寒交迫,剛剛大學畢業的趙老常年吃住在農民家,干著農民一樣的活,吃著農民一樣的苦,過著和農民一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相濡以沫的經歷讓趙老和農民血脈相連,這就更堅定了他立志為農的決心。
趙老說他的中年也是在學習中度過的。1982年到日本進修,和日本農民吃住在一起,學習他們先進的生產技術、新型的生產銷售模式、優秀的管理理念。對比中日兩國農民天壤之別的生活水準,強烈刺激了他的憫農情懷,更加堅定了他以農技報國的志向。回國時,別人帶的是林林總總的日本電器,而他帶的是滿滿13箱的科技資料和幾十項日本新技術資料。從此,優良的新型蔬菜、瓜果品種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香飄萬里;句容成了全國聞名的“草莓之鄉”、“葡萄之鄉”、“水蜜桃之鄉”…… 40多萬的句容老區農民走上了富裕的康莊大道。
說起“戴莊模式”,趙老更是動容。老人家詳細地介紹了他如何在退休之后不求報酬、主動請纓,向省委領導要求來江蘇省最貧困的句容戴莊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尋求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從最初的田間調查、技術培訓、項目引進,到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村民)公積金等等,每一步都凝聚著趙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趙老的帶領下,這個曾經是句容最窮的村,一年后200多戶純農戶戶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2008年達到8000元,貧困村成了“小康村”,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與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壯大的良好局面,開拓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趙老說50多年扎根農村的生活是艱辛的,但是我深愛農民,我不覺得苦,我能為他們做事感到高興。如此平實的言語卻飽含“撼天地”的柔情。如今,“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在民間廣為流傳;年過七旬的趙老依然在田間地頭堅守著他的諾言: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
座談會結束后,趙老又帶領大家去了1個新型的種養殖基地:種著從日本引進的甜柿,養有3個發酵床的草雞,牧草青青即松土又可漚肥,一年能收割5次的條桑是雞的飼料,雞糞再化作春泥更護花……
短短的一個上午,第一支部的黨員跟著趙老仿佛走過半個世紀,無不動容、感慨。大家認為,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的一線科研人員,必須都要向趙老師學習,學習他科技報國、科技興農的情懷,學習他淡泊名利、至真至純的奉獻,學習他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覺踐行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