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國務院參事劉堅、劉志仁等一行5人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就“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調研,聽取專家意見建議。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唐華俊參加座談會。
會上,陳萌山對各位參事來院調研表示歡迎和感謝,希望參事們為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更多寶貴意見和建議。作科所所長萬建民、環發所所長梅旭榮、農經所所長秦富、資劃所所長王道龍、食物營養所副所長王東陽以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肖世和、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等圍繞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大農業投入等問題,結合各自研究成果,提出多方面政策建議。
專家們認為,我國糧食生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糧食產量“九連增”,農民收入“九連快”,棉花、油料、糖料、肉、蛋、奶等非糧產業穩定發展,有效灌溉、機械化等農業生產條件逐年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但是,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仍然不能滿足農業平穩快速發展的需要,高產農田占耕地的比重長期停留在1/3左右,糧食生產的投入品價格逐年上漲。以政府財政為主的農業科技投入近年來不斷增長,但目前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嚴重,缺口較大。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科研、農業技術與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資金合計187億元,僅占當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的0.39%,與目前國際平均水平1%、發達國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
專家們提出,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在保耕地面積的同時,要將更多精力放在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等環節,下大決心、花大價錢、出大力氣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引導、鼓勵、支持加快糧食生產的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技術效率。建議政府在建立財政對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的同時,更需建立量化的投入增長機制,明確界定在“十二五”期末,我國農業科技公共投資強度占農業GDP的比重不低于1%的量化指標,即對農業科技的財政投資翻兩番。建議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研發成果推廣應用的緊密結合,制定科研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考核機制、保障機制,確保研發出成果,推廣能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此外,專家們還從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新型農機具、農業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高效無公害新農藥、農業信息技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
國務院參事、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表示,中國糧食產量增長潛力巨大,而最大潛力在農業科技創新。他說,調研組將進一步整理征集到的意見,向有關領導和部門建言獻策。
院辦公室主任汪飛杰、科技管理局副局長陸建中、成果轉化局副局長吳勝軍等參加座談。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