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始終認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三農”問題的研究始終放在首位。隨著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工作的不斷深入,農經所組織多領域專家,從不同側面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深入解讀。
夏英研究員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指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指向和意義在于激發鄉村發展價值,如何激發鄉村發展價值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她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幾個方面,包括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機制,適時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提出了激發鄉村發展價值的具體路徑。
李先德研究員認為,我國鄉村仍面臨發展滯后的嚴峻形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確立了新時期鄉村發展的新動能和新任務。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于國情農情,大力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鄉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
朱立志研究員強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生態轉型,以提高資源承載、環境容量和生態功能。“中醫農業”用中草藥與天然礦物營養組合成藥肥(飼)復合體,部分或全部替代化學投入品,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有效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是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的特效途徑。
劉合光研究員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構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明確戰略目標,落實總體要求,抓住關鍵要素,聚焦關鍵難題。他建議遵循戰略實施阻力最小的路線圖,踏準“機制創新、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4大路徑,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孫煒琳研究員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上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對生態文明的內涵認識更加深刻透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定位更加明確清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決心也更加堅定不移。農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要全面樹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發展理念,健全完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強化農業資源環境生態保護力度,創新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建設農業生態文明。
趙一夫研究員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舉措,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強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二是全方位涵蓋農業發展、農村治理和農民生活,為新時期我國鄉村建設進一步提升發展指明了的道路;三是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四是強調戰略實施的主體是農民,能夠極大地調動和激發農民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農經所快速反應,在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對報告中引起全社會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新時代農業農村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在所網站設立了“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欄,同時借助新聞媒體和院媒的力量,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廣泛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農業農村發展戰略。今后,農經所將牢記使命,立足服務國家決策、開展學術研究和服務地方的職能定位,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提升研究所的科研創新能力,努力培養造就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的科研隊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通訊員 曹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