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
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
作科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利用生物技術育種途徑培育的小麥新品種“寧春50號”獲得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科所葉興國研究員和杜麗璞高級實驗師分別為該項成果的第二完成人和第十二完成人。
據介紹,“寧春50號”由中國農科院
作科所小麥分子育種創新團隊利用“寧春4號”為母本與法國硬粒小麥“卡姆I“雜交,連續用“寧春4號”回交4代,后經花藥培養獲得加倍單倍體純合株系,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小麥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經過進一步選擇、鑒定和品比等試驗,共同選育而成,于2010年通過寧夏品種審定。“寧春50號”小麥新品種抗病性和抗逆性較強,品質優良,豐產性能突出。在品比對試驗中比照“寧春4號”增產5.92%,在區域試驗中比照“寧春4號”增產1.89%。2011-2015年在寧夏及周邊地區累計推廣177.51萬畝,增產小麥2415.6萬公斤,增加經濟效益1.387億元,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繼“寧春50號”小麥新品種培育之后,
作科所與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進一步開展院地合作,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染色體原位雜交鑒定技術,將簇毛麥6VS染色體上攜帶的抗白粉病基因通過逐步回交方式轉育到了“寧春4號”、“寧春47號”和“寧春50號”的遺傳背景中,培育了多個高抗白粉病、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小麥新品系,這些新品系正在寧夏進行產量鑒定。其中,新品系NZ42比對照增產9.38%,NZ39比對照增產7.53%,顯示了較好的增產潛力和應用前景。
“寧春50號”小麥新品種和后續高產、抗白粉病小麥新品系的培育,充分說明中國農科院
作科所與地方農科院所合作開展作物新品種選育,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探索了院地結合,協同攻關,共同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科研創新模式。(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