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巧生 (1916-2022)
院士簡介:
莊巧生,男,1916 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1939 年畢業于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1945—1946 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學院等處學習小麥品質測試技術。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作物學報》主編,全國政協第七屆委員。
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良品種;他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較早倡導使用三交和復合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他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展中國小麥生產與育種事業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3、1984、1985)、北京市技術改進一等獎(1984)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1995 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990 年被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稱號。 百年人生,淡定從容,不為清寒所困,不因榮辱擾心,麥田是他的最愛。幾分機緣,幾許執著,用盡畢生心智,培育出10 余個優良小麥品種,總結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的歷史成果。他為祖國廣袤的田野編織了一幅豐收的金色畫卷,也抒寫了一個育種學家的華彩人生。
用“百年人生”抒寫金色畫卷——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莊巧生
2005年8 月6 日,北京友誼賓館科學會堂,一位精神矍鑠、談吐睿智的長者,正被100 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同行、晚輩學子,用一簇簇綻放絢爛的鮮花,一句句情濃意長的祝福團團包圍著。人們在祝福這位老人百年康壽的同時,更對他為我國農業生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表示由衷的敬佩。這位用70 年辛勤與心智,為國家培育出10 余個優良小麥品種的老人,就是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莊巧生。
勤奮學習 輾轉歷練奠基石
1916 年8 月5 日,莊巧生出生于福建閩侯西南山區農村。4 歲時,他隨家人投奔闖蕩南洋的父親,在蘇門答臘的荒島上度過了孤寂而苦澀的4 年,并從那里華僑辦的民德初小畢業。1925 年,全家回到福州。
1928 年1 月,他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學。為了給家里減輕經濟負擔,他勤奮學習,并因成績優異免了幾個學期的學費。后因學校鬧分裂,最后一學期轉至私立三山中學畢業。1934 年夏,福建省教育廳公開招考第三屆清寒學生大學獎學金,理、工、農、醫各僅有1-2 個名額,這讓家境貧寒、無力升學的莊巧生看到了一線希望。他決意報考農科,結果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1935 年1 月,莊巧生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主系農藝,輔系植物大學的學習氛圍與人文氣息,使他的視野日漸開闊,也從內心萌生了要在農學領域不斷進取的火種。然而,1937 年初夏,當他在齊魯大學合作農場暑期實習即將結束之際,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11 月下旬,南京危在旦夕,學校決定西遷成都華西大學,他便隨校緊急轉移,一路上冒著敵機狂轟濫炸的危險,還得抓緊時間完成老師預先布置的自修課程,過著流亡學生的生活,1938 年春節后終于到達華西壩。1938 年是他在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年,他除修完必修課外,以“小麥與黑麥屬間雜種一代的細胞遺傳學研究”為選題,搜閱當時所能找到的國外文獻,撰寫綜述性文章以代替畢業論文。這年夏天,他還參加了系里在川西平原開展的水稻單穗選種活動。1939 年2 月,他從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畢業,獲學士學位,并被授予金鑰匙獎 1939 年3 月,經系主任早在半年前的推薦,他來到中央農業實驗所設在貴陽的貴州工作站報到,在該所技正兼貴州省農業改進所農藝系主任沈驪英先生的領導下,分管小麥品種區域試驗。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在主持人授意下,他將系里以前下鄉調查資料和所內兩年田間試驗結果進行整理,寫成《貴州之小麥》一文,在中農所專刊第24 號上發表(第三作者)。這是有關貴州省小麥生產與科研的第一篇歷史文獻 1940 年8 月,他回到成都金陵大學農藝系,給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靳自重教授當助教。在兩年半的助教生涯中,協助靳先生完成了“藍麥雜種后代的細胞學研究”和“馬卡小麥雜種后代的細胞遺傳學研究”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印度農業科學》(1943)與美國《陶萊植物學會會志》。1944 年,中美兩國就為中國戰后復興培訓中層科技骨干計劃達成協議。國民政府決定由工礦、交通、農業主管部門從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中推薦合適人員,經考試遴選赴美進行現場實習,為期一年,期滿回國服務,同時還留出少數名額由考試院在社會上公開招考。他參加了考試院的招考,以第二名被錄取。他申報的實習志愿是小麥品質檢1945 年7 月,他到了美國,先在堪薩斯州立學院制粉工業系學習硬質小麥品質鑒定技術。鑒于這項工作與谷物化學關系密切,4 個月后他又去康奈爾大學補修幾門化學課。翌年春天,他到位于俄亥俄州的聯邦軟質小麥實驗室進修了2 個月軟質小麥品質測試技術。最后,他去北部春小麥和硬粒小麥主產區參觀兩個品質實驗室,同時了解美國北部和西部一些州農業試驗站的麥類作物育種工作。他從農藝學家角度了解美國小麥品質分析工作布局,學習實驗技術,認識到品質檢驗與研究在品種改良中的重要性,并注意收集有關文獻,以便回國后創造條件填補這一空白領域的研究。1946 年8月,莊巧生回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10 月,被派至北平農事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主持小麥育種課題北上產區 培育良種結碩果;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更名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1957 年又擴建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莊巧生就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2003 年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繼續開展小麥育種工作。 初到北平工作時,華北平原是雨養農業,冬春干旱,兩年三作,小麥單產很低,育種目標以抗寒、耐旱、豐產穩產為主。短短兩年內,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他明確了燕大1885、北系3 號等三四個新品種可在周邊地區試種推廣。
豈料1950 年春,全國爆發了前所未見的小麥條銹病,上述品種因感病嚴重非但不能投入生產試種,就連新近培育的、旨在抗銹病的雜交早代材料也在劫難逃。這年秋播,北京農業大學蔡旭教授課題組主動將其經受過條銹病大流行考驗、表現最好的“勝利麥/ 燕大1817”第三代入選株系各分出少許種子贈給莊巧生,這是對他的莫大支持。然而,莊巧生1952 年應邀參加西藏工作隊農科組考察,待1954 年春從西藏考察回來后,上述從北農大引來的材料(已第七代),只剩下有10 來個品種參加的產量比較試驗,其中以早熟、抗銹、穗大粒大、籽粒外觀品質好的華北187 性狀較為全面,可供生產利用。后來他又從華北187 群體中系選出植株稍矮、莖稈較強、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澆地推廣的北京6 號。這兩個品種從20 世紀50 年代中后期至60 年代中期,先后在北部冬麥區東片推廣種植,年最大種植面積各約4.66 萬公頃和5.33 萬公頃為了適應生產發展的需求和防止條銹菌新小種為害,20 世紀60 年代中期和后期,他的課題組先后育成了北京8 號和北京10 號。北京8 號是1955 年在石家莊以碧螞4號與早洋麥雜交第三代的少數入選株系,1958 年秋移到北京繼續選擇而育成,表現早熟、抗銹病、豐產、籽粒白、外觀品質好、適應性廣,成為20 世紀60 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黃淮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年最大種植面積達133 萬公頃。北京10 號是用豐產性比華北187 好的華北672 分別與抗銹的蘇聯早熟1 號、早熟的辛石14 雜交后再雙交育成,表現高產、抗銹、中熟,在冀中、冀東、晉中、晉東南和臨汾地區廣為種植,年最大種植面積達47 萬多公頃。這兩個品種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20 世紀70 年代初,生產上需要耐肥水、抗倒伏、抗銹病、增產潛力更大的新品種,他的課題組采用亥恩?亥德(西北歐)、歐柔(南美)、北京8 號三交組合育成了北京14 群體。有關單位從這個群體中分別協作系選出冀麥1 號(12057)、冀麥2 號、紅良4 號和紅良5 號等新品種,在冀中、晉中南和京、津郊區廣為種植,其中冀麥1號于1983 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0 年,他的課題組又育成了以豐抗8 號和豐抗2 號為代表的豐產、抗倒伏、兼抗條銹、白粉病且落黃好的豐抗號系列品種,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應用長達10 余年之久。豐抗8 號年最大種植面積達40 多萬公頃,是當時北部冬麥區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1984 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豐抗2 號、豐抗4 號、豐抗5 號、豐抗7 號系列品種1984 年獲北京市技術改進一等獎。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還育成了北京837 和北京841,前者從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中期在河北中部推廣,年最大種植面積20 多萬公頃;后者豐產穩產,適應性好,是上世紀80 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幾年晉中地區的主栽品種之一 莊巧生是國內較早倡導使用三交和復合雜交的少數育種學家之一,善于在親本選配上因材“施教”和在后代處理中因地制宜。
“大躍進”時期,為了支援農村基點工作,壓縮試驗規模和簡化操作,他第一次在國內采用F2 代派生系統法來處理雜種早代,不僅簡化了程序,而且提前積累兩年初步測產資料,為后來決選出北京10 號提供了依據。他還善于根據不同類型親本材料的特點進行合理組配,以拓寬種質資源的利用面。 冀麥1 號的選育便是一例。不但把高產、大穗、大粒、抗銹、早熟和白粒結合于一體,還有可能將不同來源的有利基因聚合起來,以豐富雜種后代的遺傳背景,從而提高其總體性狀水平和遺傳多樣性。憑借60 年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對鑒評和選用雜交親本來說,他可以說是開始步入“慧眼識珠”、“巧點鴛鴦譜”的境界; 他在主持“六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時(包括華北五省區小麥協作育種),采取加強大區級區域試驗,并密切其與省級區域試驗的聯系,以加快良種轉化為生產力;注意安排好種質資源創新、抗性鑒定等支撐研究,以增強育種后勁;倡導品種材料與技術經驗雙交流,規定“品種材料可以不要,不能不給”,并試行穿梭育種以增強育成品種的適應性;利用五省區協作育種的專項資助,為省級單位和本所配置田間試驗作業機具,以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召開全國小麥育種攻關第一屆學術經驗交流會,并在會后出版論文集。這些都對發展我國小麥育種事業具有倡導性,既涉及技術又與管理措施有關。
1986 年,莊巧生獲“六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個人獎;1987 年,協作組的全國大區級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六五”成果及其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編書撰文 繁榮科技有鴻篇
莊巧生知識面廣,文字功底好,審閱文稿認真、細致。他參編(譯)的專著有:《植物育種學》(譯)、《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生統遺傳學導論》(譯)、《小麥育種理論與實踐的進展》(論文集)、《基因庫與世界食物》(譯)等,對提高我國作物育種理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1983)一書,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0 年來小麥品種改良的成就與經驗,著重闡述育成品種的系譜淵源及其與種質資源利用的關系,其中由他主筆的《親本選配的基本經驗》一章實際上也包括了他本人的實踐經驗。此書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85)和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5)。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他作為第一副主編,協助金善寶院士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1991)。這是一部200 多萬字的大型工具書,薈萃了國內數以百計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與研究心得,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還協助金善寶院士,組織國內知名專家撰寫了融國內外小麥科技新進展為一體、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權威性專著——《中國小麥學》(1996)。21 世紀初,在《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的基礎上,他主持編寫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2003),并附錄上世紀前半葉開創小麥改良工作時的簡略情況,為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末小麥育種實踐、技術成就和生產發展的進程留下歷史記錄。
務實求真 認真實踐帶后人
1952 年,莊巧生第一次接待前蘇聯小麥育種專家,專家所說的一句“要跌打滾爬在麥田中,學會同小麥對話”,深深地印記在他的心里,也成為他以后從事育種實踐的座右銘和走上成功之路的指路標。 盡管工作繁忙,各種事務纏身,他仍堅持現場作業,每到小麥生育的關鍵時期總是起早貪黑,見縫插針,盡可能詳細了解育種材料的各種表現。一年早春,土溫室的小麥加代材料在下班前沒蓋上草苫,當晚10 時他突然聽到天氣預報說將有大風降溫,便立即從家騎車趕到十幾里以外的單位,叫起工人師傅一同把草苫放下蓋好,回到家里已是午夜時分;一次下班前,為配合各課題組搶時輪灌試驗田,臨時決定當天夜間突擊澆麥,他便自告奮勇掌燈干了一個通宵。 他襟懷坦蕩,務實求真。1958 年在河南新鄉蹲點負責總結小麥高產經驗時,正逢“大躍進”浮夸風四起。麥收后,他和小組成員冒著挨批的風險,總結了以《千斤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為題的工作報告,本著科學家的良知,實事求是地反映當時我國小麥主產區的產量潛力他關注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時常提醒要加強中外文學習,養成博覽文獻、敢于爭鳴的習慣,并深化到本職工作中。他熱心幫助年輕人修改文稿,樂于為年輕人聯系進修深造機會,希望他們盡快成長。在同行中,請他幫助指導工作或審改文章的人終年不斷,直接和間接受益于他的指點者很多。他本人則認為“這也是充實自己、學習提高的好機會”。 在他的影響下,年輕的課題接班人通過10 年精心努力,已基本形成一支以海外回國人員為主,常規育種、谷物化學、植物病理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與國內外同行合作接軌的開放型小麥育種團隊,正朝著預定目標邁進。由于在中國小麥品質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008 年他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品質性狀分子標記發掘與優質品種培育”獲國際農業磋商組織亞太地區杰出農業科技獎他始終認為個人的才智與精力有限,而集體的智慧與能量無窮,只有把個人的努力融匯于集體的奮斗目標中,各項事業才能興旺發達。1996 年,當他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獎時,便立即將所得獎金10 萬元港幣全部捐獻出來,支持所內的小麥育種工作。這一舉動感動了院、所兩級領導,于是分別匹配資金建立了“莊巧生基金”,用以獎勵作物科學所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青年科研人員。為弘揚莊巧生獻身科學、熱愛農業、服務農民的崇高精神,在全國16 個單位的支持下,2005 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決定將基金改設為面向全國科研基層的“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獎勵在小麥育種相關領域作出顯著貢獻的個人,讓更多的后來人后浪推前浪,人才輩出。 對自己的一生,莊巧生是這樣說的,“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育成10 來個優良小麥品種在生產上應用;二是編幾本與小麥或育種有關的專著,為國家科技事業留下一些歷史記錄。僅此而已,微不足道。”但當人們翻開他從事小麥育種整整70 年的“履歷”,看到的卻是整段華彩的人生,是用智慧和汗水為祖國大地傾情描繪出的一幅豐收的金色畫卷。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