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遠 (1939-2023)
院士簡介:
方智遠,男,1939 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陽縣,著名蔬菜遺傳育種學家。1964 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為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兼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20 世紀70 年代初開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在國內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于1973 年育成我國第一個一代雜種“京豐1 號”,后又育成不同類型甘藍新品種12個,種植面積占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60%-70%,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研究總結出的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遺傳機制及其選育技術等成果,對我國甘藍遺傳育種有重要指導作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1988、2001 年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0 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9 年獲中組部等四部委授予的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智者行遠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方智遠
在甘藍遺傳育種研究領域,方智遠作出了卓越貢獻,結束了我國甘藍品種長期依靠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甘藍生長水平,創建了新的選育、繁殖和制種技術體系,形成了一整套育種繁種區試新方法。智者行遠,方智遠和他的團隊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將足跡留在了土壤深處。
激情科技相攜手 攻克育種闖難關
20 世紀70 年代,作為我國主要蔬菜作物之一的甘藍,生產上種植的當家品種大都引自國外。在我國華南地區大部分種植的都是由國外引進的中熟品種“黃苗”,不僅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去購買國外的種子,而且種子的質量和數量總是難以得到保障。1967 年,外商卻在“黃苗”甘藍種子上進行刁難。一是提高種子價格;二是降低種子質量。那年春天,華南地區種植的“黃苗”甘藍未熟抽薹,給廣東等地的菜農造成了慘重損失。
面對外商的這種挑釁,年輕的方智遠在老同志的帶領和其他單位的協作下,在國內繁殖出在質量上可以同進口種子相媲美的優質黃苗甘藍種子,并逐步在數量上滿足了生產的需要,為國家節省了外匯開支。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獲得首次成功后,方智遠帶領科研團隊又開始了在甘藍育種領域的新征程。在大量引進國外品種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國外培育的甘藍雜交一代,不僅比一般常規品種產量高,整齊度好,而且抗病性強。但擁有這項技術親本的國家對此嚴格保密,我國不能直接引進利用。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培育出我國自己的雜種一代品種。1970 年,方智遠著手進行甘藍雜種一代育種的研究。各項試驗從整地、播種,到定植、施肥、澆水、授粉等等,他和課題組成員都是傾力而為。北京的春天風沙大,常常沙塵漫天飛,他們幾乎天天都要在試驗地里歺風涉土。尤其是盛夏,頭頂烈日,俯下身子,一株一株、一朵花一朵花地給甘藍進行人工授粉。稍有幾天空隙,還要經常奔波于北京郊區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情況。辛勤的培育終于獲得了豐碩的成果。1973 年在國內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一代雜種——京豐一號,標志著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培育雜交一代這一先進技術在國內獲得突破并逐步推廣應用。這不僅結束了我國甘藍品種長期靠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而且也提高了我國的甘藍生產和育種水平,對其他蔬菜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收獲了第一個甘藍雜交種后,方智遠率課題組又陸續育成了適于春秋兩季種植的報春、秋豐、雙金、元春、慶豐、晚豐6 個早中晚期配套的優良品種,解決了甘藍品種的單一、收獲過于集中的問題,使甘藍在我國市場上可以四季常見。1985 年,他們又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此時的科研已經在甘藍育種領域停不下前進的腳步,他還想走得更遠。
育種創新不停步 推廣增效為人民
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有了前期的鋪墊與努力,方智遠在甘藍育種領域又開始迎接新的挑戰。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先后主持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甘藍抗病新品種選育”的研究,在解決了品種配套的問題后,又把提高品質、抗病、抗逆作為新的課題目標來攻克。經過科學實踐、辛勤勞動,終于相繼培育成國內首批甘藍抗病品種中甘8 號、中甘9 號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 號,第三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這些品種具有優質、豐產、抗病、抗逆等優點,比原主栽品種平均增產10% 以上,畝產值增收200 元以上。其中,中甘8 號和中甘11 號兩個新品種1986—1990 年就在我國20 余個省市(區)累計推廣21 萬公頃,經濟效益達6.04 億元,其主要經濟性狀在國內居領先地位,豐產性及對病毒病的抗性達到國際同類品種先進水平,1991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代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 由于具有早熟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等優良特性,1993—1997 年在28 個省市推廣22.5 萬公頃,累計增加社會經濟效益7.17 億元,1998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培育甘藍雜交種采用的技術途徑主要是自交不親和系,但自交不親和系存在著人工授粉繁殖親本成本高、親本長期連續自交易退化、配制的種子純度很難達到100% 等缺陷,而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則可解決這些問題。為此,各國許多甘藍育種科技人員都在進行甘藍雄性不育技術的研究。
方智遠帶領甘藍育種課題組于20 世紀70 年代后期就開始甘藍不育系的研究,經過20 多年的艱苦努力,在甘藍顯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術和胞質雄性不育技術上取得了具有自主創新性的領先成果。在國內外首次發現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材料79-399-3。經研究明確該材料的不育性主要受一對顯性核基因控制。他們利用常規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國內外首次培育出優良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并研究建立了甘藍顯性雄性不育系的選育、繁殖、制種技術體系。他們利用育成的雄性不育系已配制出中甘16、中甘17、中甘18、中甘19、中甘20、中甘21 等6 個優良的甘藍雜交種。其中5 個品種已通過國家審定,中甘21 已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
中甘17、中甘21 等早熟春甘藍品種,在早熟性、品質、產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顯著優于引進的國外品種,目前已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區20 余個省市推廣1.33 多萬公頃。這些新品種品質優、抗性強、產量高,雜交率均達100%,比用自交不親和系配制的雜交種雜交率高5%~15%。甘藍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的突破不僅在科學技術上創新性突出、先進性明顯,而且還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可用蜜蜂授粉繁殖,育種成本低,是甘藍育種技術上的重要變革,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2001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方智遠在潛心開展科學實驗的同時,十分重視把科研成果盡快應用到生產中。為了推廣甘藍新品種,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國設立了10 余個甘藍新品種繁種、示范基地,30 余個良種銷售網點。方智遠帶領課題組成員不辭勞苦,親自深入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云南等省市生產第一線,只為了讓良種能夠盡快地撒播在中國的大地上。他們多年在北京郊區花鄉、四季青鄉蹲點,在海淀、豐臺、通州、順義、密云等地長期建立繁種基地和新品種示范基地,與許多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讓農民兄弟盡快掌握這些技術,他們采用典型示范、辦培訓班等方法,傳授制種、栽培等技術,建立了一整套甘藍育種繁種區域等方法。傳授制種、栽培等技術,區域試驗、大面積示范推廣一系列的技術體系,使甘藍新品種迅速推廣到30 個省、市、自治區,每年種植面積占全國甘藍總栽培面積的50% 以上,累計推廣667 萬公頃以上。
團結協作出成果 希望寄予眾后生
方智遠一開始就把甘藍雜種優勢育種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等應用研究及其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作為課題組的主要任務。40 年來,方智遠帶領團隊始終圍繞上述目標,團結奮斗,遇到困難不灰心,有了成績不驕傲。在統一規劃下,各個時期的工作有重點,年度有計劃。他充分發揚民主吸收集中大家的意見,把握各個時期課題研究的大方向和各年度科研計劃的重點。
方智遠注意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還特別支持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學習,5 名中青年科技人員都有一年以上的國外學習經歷。在研究所下放當時的北京市農業科學院期間,賈翠瑩擔任課題組長工作,她作風民主且有豐富的育種工作經驗,積極培養青年科技人員的獨立工作能力。孫培田從1976 年就到甘藍育種課題組工作,長期擔任課題組副組長,他作風踏實、工作細致,多年來特別在新品種繁殖推廣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退休后被返聘仍為課題的新品種制種出力奔跑。課題組其他中青年成員各有特色特長,現任課題組副組長劉玉梅勤奮執著,楊麗梅聰穎豁達,王曉武和莊木青年科技人員機敏、創新意識強。有這樣一支老中青組成的戰斗團隊,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是取得成績的根本原因。
方智遠在科研中與兄弟單位團結協作方面堪稱典范,許多研究成果都體現了他這種合作精神和胸懷。如20 世紀70 年代完成的自交不親和系選育技術和育成甘藍新品種、80 年代完成的病原鑒定及多抗性鑒定技術是分別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西南農業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兄弟科研教學單位協作完成的。
堅定信念終不悔 淡泊名利志高遠
1959 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年僅20 歲的方智遠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他第一次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歲月蹉跎,他堅持不懈,在日記中不斷勉勵自己:“要像雷鋒那樣寫自己的歷史,永遠保持自己鮮紅的顏色”;像周總理教導的那樣“學到老,改造到老”。經過20 年的努力,1980 年方智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激動地寫下了“永遠跟黨走,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
1988 年后,方智遠擔任副所長、所長,行政事務和研究工作非常繁重,社會兼職也多,又患有高血壓病,每天忙前忙后,幾乎沒有節假日。他的社會交往多,但公私分明,凡是因私用車或在餐廳用餐,他都按章交費;在岳母病重期間,他每次都是下班后乘公共汽車去探望,沒有因為自己是院士、所長便搞特殊化……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1995 年,方智遠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0萬港元的獎勵,他全部捐獻給了所里,作為所科技獎勵基金,用于表彰先進工作者、優秀論文作者等。
在擔任所領導期間,方智遠與其他所領導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帶領全所職工共同奮斗。全所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科研和成果開發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較大進步,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年年提高,優秀中青年人才不斷涌現。全所承擔的“七五”“八五”“九五”國家和農業部重點科研課題都已完成或超額完成計劃任務,主持完成并獲國家重大成果獎勵9 項、省部級成果獎勵17 項。以“中蔬牌”商標注冊的良種(苗)銷往全國各地,取得的經濟效益年年提高。在探求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使研究所初步進入科研和開發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良性循環。先后獲得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研能力優秀單位、全國農業科研單位科研開發綜合能力百強單位、國家機關黨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在榮譽面前,方智遠總是謙虛地說:“黨和人民給予我的太多了”。他說:“我深沉地愛著我們偉大的祖國,愛著我一生為之追求的事業。我將在有生之年,為我國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更加勤奮地學習,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負祖國對我的培養,無愧于領導、前輩、同事、親友對我的期望?!?br> 在取得的榮譽面前,方智遠很低調。他對名利猶如蘭花一樣超脫淡然,而他對工作堅持執著,就像種子一樣把根扎在土壤深處,為人民奉獻出豐碩的果實。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