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1929-1998)
院士簡介:
李博(1929—1998),男,山東夏津人,著名草原生態學家。1953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內蒙古大學生物系植物生態學教研室主任、生物學系主任,內蒙古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農業部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曾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專家委員會生命科學專業組成員、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兼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家教委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開放研究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草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內蒙古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植被圖編委會副主編、《中國草地》主編、《生態學報》副主編、《遙感學報》副主編、《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等社會兼職。 一生從事植被生態學與草地資源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攻關課題3項、專題4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54篇,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22部,譯著7部。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1986年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同年被評為自治區特等勞動模范;1990年獲國家教委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3年獲第二屆烏蘭夫獎金基礎科學特別獎。
勤奮嚴謹、開拓創新,他把一生融入中國的草原生態事業和科技教育事業;身體力行、克己奉獻,內蒙古大地上書寫著他浩翰的草原科學情懷。
我國草原生態學的領航者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博
他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老師,他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廣袤的草原,他培養的學生如今已是行業的學術翹楚;他填補了國內草原學科的多項空白領域,取得過驕人的成績;他留給我們無盡的知識財富,為我們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他就是我國草原生態學的奠基人與領航者——李博院士。 用雙腳丈量內蒙古土地 李博于1953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被分配到北京大學,擔任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生態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李繼侗先生的助理。從1955年起,他開始對北京西山植被進行研究,并先后隨李繼侗先生參加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龍江大慶、河北壩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內蒙古籌建第一批國營牧場,他隨李繼侗先生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從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滿懷著對草原的熱愛,1959年他毅然放棄北京大學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同妻子蔣佩華一起調入內蒙古大學生物系任教,并且一待就是幾十年,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廣袤的草原。在內蒙古工作的幾十年,他幾乎踏遍了內蒙古的每一個角落,走過很多荒無人煙的地方,被同事們稱為“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 1959年,他帶領18人的考察隊租用了72只駱駝,攜帶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被稱為“蟒螨之地”的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進行考察。在那里,他們頂著如火的烈日,踏著70℃高溫的沙地,采集標本、描述樣地、記筆記……。一次,大風突起,黃沙蔽日,李博和駱駝被流沙掩埋,多虧駱駝奮力掙扎,從沙土中鉆了出來,他才得以死里逃生。經過20多天的考察,他們終于勝利縱穿巴丹吉林沙漠,獲得了這一地區難得的動植物區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資料,填補了這一地區研究的空白。
成績卓越的草業科學家
李博從事草業科學研究40余年,作為一名科學家,始終堅持勤奮嚴謹、身體力行的科研精神,堅持不懈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智慧,致力于草原與植被的研究,成績卓著,多項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1980年6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20世紀70年代,他參加了《中國植被》一書的編寫,擔任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編寫組副組長。執筆總結了我國草原植被的基本規律,首次把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列為歐亞草原區的一個亞區。在朱彥丞先生和他執筆的“中國植被分類原則、單位與系統”一章,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分類系統。該書于1981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并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李博還是我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與應用的開創者之一,在草原動態監測研究、草原植被研究與資源管理方面,成果卓著。1983年,他與北京大學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陳凱共同主持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遙感在內蒙古草場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研究”,前后組織了全國9所高校的近百名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展開研究,撰寫了近百篇論文和專題報告,編制出包括地貌、土壤、植被、水資源、氣象類型、草場類型、土地利用、生態分區等8種專題地圖的草場資源系列圖,使我國草地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制圖在方法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這項成果于1987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7年,他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他提出以生態系統理論、生態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建立草地資源數據庫,利用NOAA氣象衛星信息與GIS,成功進行大面積草地估產、草畜平衡評估和監測,建立了我國北方草地資源動態監測系統,使植被研究從靜態及瞬時研究進入大范圍動態研究,使我國草地資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國際先進行列。該監測系統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試運轉獲得成功,并于1994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他籌備組建了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草地資源生態實驗室”,為開創我國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與技術、草地資源永久持續利用途徑及優化管理模式、草地資源動態監測及災害預測預報等新的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1995年,他建成了我國北方牧區221個縣旗、300萬平方公里的草地遙感估產與草畜平衡監測系統。他所領導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優秀科研單位”,成為國內70個綜合研究能力較強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他主持的“八五”國家攻關項目“北方草原畜牧業優化生產模式的研究”中的“鄂爾多斯高原沙質灌木草地絨山羊試驗區研究”,榮獲1997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主持的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我國草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究”,1995年出版了《草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論文集。 他還是一位卓越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使者。1980—1998年間,他先后21次到世界各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考察、研究與講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充實了科研與教學內容,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擴大了我國生態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在美國訪問期間,他省吃儉用,乘坐巴士考察了美國21個州,行程8 000多公里,攝制幻燈片千余張,收集購買的圖書資料重達200多公斤。為了擴大青年學者的國際化視野,他積極倡導、籌劃召集,于1994年9月成功舉辦了首屆現代生態學講座,自此在世界華人生態學界開創了一個“特色鮮明、主題突出、面向青年學子、關注前沿動態”的高層次生態學講習班,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一位科學家和導師,他始終堅持開放創新、合作交流的學術思想和科研態度。他的一生中,多次主辦學術會議,為生態學科的發展奔走呼號、不遺余力。他先后主持召開了國際草地植被會議(IGVC)、國際草地資源會議(ISGR)、蒙古高原草地管理國際學術會議(ISGM)等許多國際性學術會議,為學術發展與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他還是一位精力過人、不知疲倦的科學家。他曾擔任過《中國草地》、《生態學報》、《遙感學報》、《植物生態學報》等專業刊物的主編、副主編、常務編委,中國植被圖編委會副主編、《生態學》教材主編等;參與翻譯了《植物生理生態學》、《草地生態學》等著作,參加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大綱》的起草工作,發表論文百余篇,可謂是筆耕不輟。
天道酬勤。他先后獲得過國家級獎勵5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省部級獎勵多項以及多項國家與省部級榮譽稱號,成就卓著,碩果累累。1993年,鑒于在植物生態學上的突出貢獻,他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工作了40余年。即使在3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他也沒能陪伴在妻子的身邊。他為了草原奔波一生,最終回歸草原的懷抱。
師者學者永存的豐碑
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者。他學養深厚、知識淵博,在學術上高屋建瓴。執教40余載,始終恪守信念、言傳身教,奉獻三尺講壇、踏遍萬里草原,為我國生態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創建平臺,搭建橋梁,做了大量創造性、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內蒙古大學生物系創辦了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學專業,并先后擔任植物生態學教研室主任、生物系主任、內蒙古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所務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所所長、農業部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院長、內蒙古科協名譽主席等職。在他身后,締造了一支以內蒙古大學生態學科為源頭的學術隊伍,他用心血和知識澆灌出來的莘莘學子、得意門生,傳承著先生的學養與精神,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學術翹楚和中堅力量,享譽海內外。 作為學者,他注重積累與創新、傳承與發展。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建科學大廈,立于時代的潮頭把握學科方向。他實事求是,審時度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引領學科發展方向,在學科拓展、交叉融通、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以大師眼光、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實現了“搶灘登陸,快速發展,占領制高點”的目標,為我國生態學科的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他以滿腔熱血,厚道自任,奉獻一生,在內蒙古的草原生態事業和中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的征程上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演繹了一曲傳世的頌歌。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