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教育科技工會今年啟動首批“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經專家評審和媒體公示,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胡志超勞模創新工作室獲評首批江蘇省教科系統“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稱號。
胡志超勞模工作室以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農機化所黨委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土下果實收獲機械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胡志超名字命名。工作室長期從事農業工程技術裝備研發,在花生機械化收獲、種子加工技術設備、全量秸稈地免耕機播三大領域實現原創性突破并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創制出可滿足我國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系列花生收獲裝備,為促成我國花生收獲技術進步和跨越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明了全量秸稈地高質順暢免耕機播關鍵技術與系列產品,徹底破解了“全量秸稈地”實現免耕播種存在的掛草壅堵、架種、晾種技術難題,為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而不焚燒污染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解決農用地膜殘留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創制了耙齒式、鏟篩式、網鏈式等多款殘膜回收技術裝備;創制出大中型種子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種子加工設備研發長期低水平重復和主機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
多年來工作室共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專項16項,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6件;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246篇;創制農機新產品20多項。其中2項成果整體技術水平處于國際領先,1項達到國際先進,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團隊先后榮獲“江蘇省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獎”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工作室所在支部先后多次榮獲院所兩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據了解,江蘇省教科系統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是由勞模和工匠人才領銜,以教學科研創新、技術技能創新、管理服務創新和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以解決實踐難題、推動所在單位創新發展為目標的群眾性創新活動團體。胡志超勞模創新工作室將充分利用這一嶄新平臺,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集智創新、協同攻關、傳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聚智慧和力量。該項榮譽的獲得也將激勵全所科技人員奮力拼搏、開拓創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和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通訊員 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