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黨的群眾路線先進人物系列報道之二:麥田的守望者
——記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研究員 肖世和
發布時間:2013-09-18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1974年2月,未滿19歲的肖世和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到四川廣漢良種場插隊落戶。當年10月,肖世和被安排到溫江地區小麥育種栽培技術培訓班受訓半年。第二年,他負責的280畝小麥原種平均畝產增加了100多斤,因為表現突出他當生產隊長、副場長。1977年3月肖世和被選拔到四川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習,畢業后又在湖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讀完碩士、博士研究生。1992年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工作至今。多年來,守望麥田,讓小麥增產就是肖世和的工作目標和心中最質樸且偉大的心愿。
1997年,我國小麥總產達到12329萬噸以后,播種面積連年下滑,從4.5億畝下降到3.3億畝,2003年總產量僅8649萬噸,不能滿足消費需求。2004年,面對糧食生產滑坡,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留守農民素質不高、基層農技推廣不力等綜合問題,農業部啟動了科技入戶工程。肖世和被聘為小麥首席專家,負責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為了幫助基層技術人員迅速進入工作狀態,2005年春節期間,肖世和就開始到各地小麥示范縣巡回考察。由于事先根據小麥生育期早晚安排好日程,到各縣的時間全部趕在了當地小麥春季田間管理之前。在49天時間里,他走完了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北11省區的20個示范縣,相當于從東西方向把全國麥區走了兩個來回。
肖世和先后考察了100多個示范縣,與省里專家一起召開技術指導員培訓會,累計達到5026人次。2005年初,在一個示范縣開技術指導員培訓會時,到會人數不少,但點名時發現只有工作單位在縣城的10人到會,其余都是臨時充數的農業局機關干部。肖世和立即要求休會,改在第二天繼續開會,并請縣級首席專家通知工作單位在鄉鎮的40人務必出席。會后了解到原因是因為當地技術指導單位沒有經費,于是肖世和就與各省小麥首席專家聯系,請有能力的育種專家從自己小麥品種轉讓收入中給每個示范縣借支一半經費。同時也注意與各縣行政領導溝通交流,由縣財政配套或先借支部分經費,保證了第一批小麥示范縣的科技入戶工作順利起步。麥收后調查結果顯示,首批啟動的20個示范縣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入戶組織網絡,及時開展了技術指導工作,培養了20052個示范戶,帶動當地農戶的1246萬畝小麥平均畝產增加53公斤。并為以后幾年增加的80多個小麥示范縣提供了學習樣板,促進了各省的科技入戶工作。
冬小麥一生要經歷秋、冬、春、夏,從10月到次年6月,8個多月時間無論何時何地有異常天氣,小麥科研人員都要到田間反復查看。每年“十一”、“五一”和“端午”萬家團圓的假期,科研人員卻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他們忙于播種、雜交、收獲,不得休息。小麥抽穗揚花后,幾乎每天都需要下地觀察、記載和管理。這段時間肖世和每天早晨5點就下地觀察苗情長勢,因為早晨氣溫不高,光線不強,工作效率高。他主持完成了小麥抗逆高產育種技術研究,主要包括利用春化基因鑒定冬季抗凍害品種、利用高溫灌漿特性鑒定抗干熱風品種和利用生化技術鑒定抗穗發芽品種等等,在各地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氣候災害增多,干旱、低溫、干熱風、爛場雨等隱性災害更加頻繁,小麥生產上對抗逆穩產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肖世和的研究成果也得到更多重視,國內幾十個科研團隊無償使用了他研發的技術或在新品種推廣時得到了新技術的幫助。
2007年底,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成功破解了我國農業科研體制多年積累的弊端,為農業發展方式優化升級提供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啟動前夕,2007年11月,肖世和92歲高齡的老父親去世,當晚他趕回四川廣漢與父親作最后的告別。第二天得到單位通知要求他立即回京參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的規劃工作。作別父親,告別親人,肖世和揣著悲痛當晚回到北京投入工作。小麥產業體系啟動以來,肖世和兢兢業業,各地專家團結協作,為小麥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多次受到農業部領導表揚。這一次次成績的取得都是他作為兒子給予父親最好的禮物,最深切的緬懷和紀念。
2010年前后,糧食企業反應收不到合格的強筋小麥,需要增加進口;而農民反應強筋小麥產量一般低于普通小麥,不能優價出售就不劃算,所以在高產田里一般通過普通品質小麥的增產來增收。低產田的問題怎樣解決?優質小麥怎樣發展?這些都是小麥科研人員必須立即回答的問題。在黃淮麥區三大低產土壤中,有一種叫砂姜黑土,總面積4000多萬畝,這種土壤不經過改良就種小麥很難獲得高產穩產。肖世和發現這種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對強筋小麥的品質形成沒有障礙,它后期供肥能力較強的特點符合強筋小麥的需肥規律。如果在改土的同時,利用砂姜黑土來專門種植強筋小麥,雖不明顯增產,但可確保農民增收。于是肖世和向農業部科教司領導建議把“黃淮麥區砂姜黑土強筋小麥產業化技術研究”列為“十二五”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重點任務,得到批準。
2011年以來,肖世和精確劃定了砂姜黑土覆蓋范圍,篩選了15個適宜砂姜黑土種植的強筋品種,制訂了專門的栽培技術規程,聯系了14個糧食企業參與收購。2012年,在小麥赤霉病較重的不利形勢下,肖世和指導的糧食企業收購到54.5萬噸強筋小麥,平均收購價1.16元/斤,比當年國家收購價高0.14元,僅此一項農民就增收1.5億元。
肖世和曾發出感嘆“生活在國家發展最好的時代,見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我是幸福的。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工作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黃金時期,我是幸運的!終生守望麥田,是我最大的心愿”。

憂心小麥總產下滑, 49天走了麥區20個示范縣
1997年,我國小麥總產達到12329萬噸以后,播種面積連年下滑,從4.5億畝下降到3.3億畝,2003年總產量僅8649萬噸,不能滿足消費需求。2004年,面對糧食生產滑坡,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留守農民素質不高、基層農技推廣不力等綜合問題,農業部啟動了科技入戶工程。肖世和被聘為小麥首席專家,負責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為了幫助基層技術人員迅速進入工作狀態,2005年春節期間,肖世和就開始到各地小麥示范縣巡回考察。由于事先根據小麥生育期早晚安排好日程,到各縣的時間全部趕在了當地小麥春季田間管理之前。在49天時間里,他走完了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北11省區的20個示范縣,相當于從東西方向把全國麥區走了兩個來回。
肖世和先后考察了100多個示范縣,與省里專家一起召開技術指導員培訓會,累計達到5026人次。2005年初,在一個示范縣開技術指導員培訓會時,到會人數不少,但點名時發現只有工作單位在縣城的10人到會,其余都是臨時充數的農業局機關干部。肖世和立即要求休會,改在第二天繼續開會,并請縣級首席專家通知工作單位在鄉鎮的40人務必出席。會后了解到原因是因為當地技術指導單位沒有經費,于是肖世和就與各省小麥首席專家聯系,請有能力的育種專家從自己小麥品種轉讓收入中給每個示范縣借支一半經費。同時也注意與各縣行政領導溝通交流,由縣財政配套或先借支部分經費,保證了第一批小麥示范縣的科技入戶工作順利起步。麥收后調查結果顯示,首批啟動的20個示范縣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入戶組織網絡,及時開展了技術指導工作,培養了20052個示范戶,帶動當地農戶的1246萬畝小麥平均畝產增加53公斤。并為以后幾年增加的80多個小麥示范縣提供了學習樣板,促進了各省的科技入戶工作。
深入田間觀測,研發新技術助農增產增收
冬小麥一生要經歷秋、冬、春、夏,從10月到次年6月,8個多月時間無論何時何地有異常天氣,小麥科研人員都要到田間反復查看。每年“十一”、“五一”和“端午”萬家團圓的假期,科研人員卻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他們忙于播種、雜交、收獲,不得休息。小麥抽穗揚花后,幾乎每天都需要下地觀察、記載和管理。這段時間肖世和每天早晨5點就下地觀察苗情長勢,因為早晨氣溫不高,光線不強,工作效率高。他主持完成了小麥抗逆高產育種技術研究,主要包括利用春化基因鑒定冬季抗凍害品種、利用高溫灌漿特性鑒定抗干熱風品種和利用生化技術鑒定抗穗發芽品種等等,在各地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氣候災害增多,干旱、低溫、干熱風、爛場雨等隱性災害更加頻繁,小麥生產上對抗逆穩產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肖世和的研究成果也得到更多重視,國內幾十個科研團隊無償使用了他研發的技術或在新品種推廣時得到了新技術的幫助。
2007年底,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成功破解了我國農業科研體制多年積累的弊端,為農業發展方式優化升級提供了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啟動前夕,2007年11月,肖世和92歲高齡的老父親去世,當晚他趕回四川廣漢與父親作最后的告別。第二天得到單位通知要求他立即回京參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試點的規劃工作。作別父親,告別親人,肖世和揣著悲痛當晚回到北京投入工作。小麥產業體系啟動以來,肖世和兢兢業業,各地專家團結協作,為小麥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多次受到農業部領導表揚。這一次次成績的取得都是他作為兒子給予父親最好的禮物,最深切的緬懷和紀念。
推廣強筋小麥,讓低產田高產穩產
2010年前后,糧食企業反應收不到合格的強筋小麥,需要增加進口;而農民反應強筋小麥產量一般低于普通小麥,不能優價出售就不劃算,所以在高產田里一般通過普通品質小麥的增產來增收。低產田的問題怎樣解決?優質小麥怎樣發展?這些都是小麥科研人員必須立即回答的問題。在黃淮麥區三大低產土壤中,有一種叫砂姜黑土,總面積4000多萬畝,這種土壤不經過改良就種小麥很難獲得高產穩產。肖世和發現這種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對強筋小麥的品質形成沒有障礙,它后期供肥能力較強的特點符合強筋小麥的需肥規律。如果在改土的同時,利用砂姜黑土來專門種植強筋小麥,雖不明顯增產,但可確保農民增收。于是肖世和向農業部科教司領導建議把“黃淮麥區砂姜黑土強筋小麥產業化技術研究”列為“十二五”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重點任務,得到批準。
2011年以來,肖世和精確劃定了砂姜黑土覆蓋范圍,篩選了15個適宜砂姜黑土種植的強筋品種,制訂了專門的栽培技術規程,聯系了14個糧食企業參與收購。2012年,在小麥赤霉病較重的不利形勢下,肖世和指導的糧食企業收購到54.5萬噸強筋小麥,平均收購價1.16元/斤,比當年國家收購價高0.14元,僅此一項農民就增收1.5億元。
肖世和曾發出感嘆“生活在國家發展最好的時代,見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我是幸福的。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工作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黃金時期,我是幸運的!終生守望麥田,是我最大的心愿”。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