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家國 成就命運交響曲
彭于發,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現任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風險分析委員會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植物病蟲害生物學、生物防治和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工作,發表研究論文、編著、綜述評論等各種著作100余篇(部),擁有發明專利12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

彭于發接受采訪
最好的智慧就是團結與合作
我國的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逐年猛增不減,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于是,帶著拯救我國乃至世界農產品安全的宏愿,彭于發踏入了國內幾乎無人觸及的轉基因研究領域。為了打破自身條件的限制,他想到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合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發揮各個專業的優勢特長。經過幾年的艱難探索與奔走協商,他慢慢看到了希望與前進的方向。他帶領團隊和眾多合作者開啟了轉基因安全評價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研究。迄今為止,彭于發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議已有10余次,成為代表中國在世界轉基因領域發聲的專家。談到如何合作共贏,彭于發說,自己就相當于一個聯絡和學術思想中心,起到提出思想、舉薦人才、配合工作的作用。按棉花、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研究作物分給各領域專長者,確定方向,密切交流,使得對轉基因安全的研究成為一個流暢、完善的功能體系,在優化、整合資源后,及時地搶占了轉基因安全評價技術的制高點。彭于發坦陳,自己不能長時間的待在實驗室,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是大家跨領域努力合作的結果。
轉基因生物安全學科的奠基人
彭于發坦言,在1989年已經在田間試驗應用了防治病害的基因工程菌,也僅限于試驗,因為那時候國家并沒有轉基因安全管理的法規支持,“這一嘗試是走在世界前沿的,我在參加國際會議時經常受到質疑,因為我們沒有安全管理法規和安全性試驗數據,而創新性的研究必須有法律法規的支持才會在國際上更有底氣。”為了填補這一空白,彭于發開始積極地學習國際上生物安全法律和技術方面的知識,多次建議國家加強轉基因安全法規建設和學科發展,并最終真正走上了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領域的領頭之路。
“當你感覺到哪些地方不方便了,就意味著在這些地方存在創新點”,作為農業部和國務院有關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彭于發抓住了轉基因領域的空白點,后來連續成為國家973計劃《農業重要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基礎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歷經近20年努力,設置了轉基因生物安全學科分支及其研究方向,組建了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隊伍和人才,構建了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理論、技術和方法體系,研制了一批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新方法和技術標準,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重要進展,為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育種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和安全保障。
作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彭于發與各成員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和行動維護著中國轉基因的生物安全底線。他說,在對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即科學原則、個案原則、比較分析原則和逐步完善的原則。
轉基因安全的忠實守門員
了解彭于發的人都知道,他是轉基因安全的忠實守門員。談到轉基因農產品是否可以安全應用,彭于發從不隨意妄言,他總會強調要個案分析,根據具體產品,通過大量實例闡述轉基因安全可控、可信性。他總結道,堅信轉基因安全主要是有三大方面的保障,一是轉基因作物的科學篩查和優勢表現,即技術成熟的保障;二是嚴格把關的轉基因安全法規及措施,即政策法規的保障;三是活躍的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即社會的保障。彭于發表示,轉基因作物優勢明顯。通過對轉基因水稻和非轉基因水稻種植農戶的追蹤調查,積累了大量的田間試驗科學數據,研究了處于生產性試驗階段大田種植的轉基因水稻品種對農民生產和農民身體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轉抗蟲基因水稻品種較相對應的非轉基因水稻品種增產6%-9%,可降低80%的農藥施用量。因此,種植轉基因抗蟲作物將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明顯提高農民的收入。
據彭于發介紹,我國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進行了戰略投資和加強研究,與此同時,政府和社會公眾也非常重視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針對農業領域的轉基因生物,我國以嚴格的科學評價為基礎,并且依法實施規范管理。
彭于發認為,我國轉基因安全的條例和法規有著鮮明的科學基礎性和法律強制性,且涵蓋廣泛,即納入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的種類齊全,無論是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還是轉基因微生物,以及由這些所衍生的轉基因的產品,統統囊括在內。同時,貫穿到從轉基因技術到產業化推廣應用的全過程。在研發、市場加工、經營、進出口貿易等各個環節,實行細節化安全管理。
在談到如何保證評價效果時,彭于發自信滿滿,“按照風險程度由低到高劃分為安全轉基因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一級是沒有風險的,四級是具有高度風險的;而對研發階段實行分階段的安全評價管理,分別為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示范、生產試驗和安全證書。”
彭于發表示,總結起來,轉基因技術是大勢所趨,具有明顯的先進性,能解決三個問題: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好起來;減少農藥使用,節水,使農業生態環境好起來;在單位面積上提高農業生產率,提供更多更優的農產品。
轉基因技術到底是什么
雖然轉基因在當代是一個火熱的詞匯,我國的轉基因技術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世界上也處于先進水平,但是人們還是會“談虎色變”,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彭于發解釋,事實上,轉基因技術的原理很簡單,我們的研究也很多、很廣,只是科研工作者大都只關注發表科技論文,而忽略了向大眾及時傳播,造成了轉基因在群眾中的神秘感。因此,他提出下一步要加大科普傳播,報紙和網絡等媒體資源都應利用起來。那么,轉基因技術與其他作物育種技術又有何區別?彭于發用淺顯易懂的描述介紹了真正的“轉基因技術”,即所有的遺傳育種都是對基因性狀的操作,傳統遺傳育種技術不能達到基因水平,需要經過多代優中選優才可獲得目標性狀,具有隨機性和遺傳基因資源的局限性,且耗時費力。而轉基因技術具有幾大優點:一是基因來源廣,不受遺傳物質交流的物種限制;二是有針對性,直接對目的基因進行操作,精確度極高;三是革命性,可以使對象物種產生從無到有的目標性狀;四是安全可控性,多重法律法規的約束與安全評價,且流通進市場前必須貼有標簽,這就為轉基因產品辦理了層層堅實的保險。因此,轉基因產品完全可以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