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楊秀春同志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這是農業部系統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農業科技專家。
楊秀春博士系
資劃所副研究員,長期致力于草原科學研究工作。近10年來,她立足學科發展前沿,把握國家重大需求,在草原植被遙感監測、草畜平衡估算、草原雪災監測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開發了可滿足草原行業主管部門需求的業務化運行系統,為農業部草原管理部門進行草地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學參考。建立了草原植被生長狀況遙感監測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發了草原植被遙感監測系統,實現了對草原產草量、植被長勢和返青的全面遙感監測,為農業部草原遙感監測業務化運行奠定了基礎;構建了以縣為基本單元的宏觀草畜平衡估算模型,實現了我國牧區和半牧區268個縣(旗)草畜平衡狀況監測及其業務化運行,監測結果得到農業部和地方相關部門的采納和認可;耦合光學與微波遙感數據實現了草原積雪面積、雪深的全天候遙感監測,建立了雪災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發了“中國草原雪災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系統,在10個草原重點省區進行了應用,為草原管理部門防災減災服務。
作為主持人和主要完成人,楊秀春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課題30多項,獲省部級獎勵3項,榮立2個三等功,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SCI論文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7項。
2011年8月,楊秀春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七批援疆干部一員,奔赴新疆兵團,擔任新疆農墾科學院農田水利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
援疆三年,楊秀春克服離別家庭、到新疆后身體嚴重過敏等困難,足跡遍及北疆及南疆大地,飛行行程8萬多公里,汽車行車2萬多公里,全身心地以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服務于新疆、奉獻與新疆。在疆工作期間,她積極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為新疆農墾科學院與內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尤其是與新疆干部派出單位之間交流合作貢獻了力量。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派出單位的資源優勢,為新疆農墾科學院在科研項目申報、科技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在深入調研和全面掌握新疆畜牧業發展第一手資料和真實情況的基礎上,楊秀春帶領由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新疆農墾科學院等專家組成的規劃團隊先后編制完成了《烏蘇市馬吉克牧場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總體規劃》、《新疆特色優質牛羊繁育中心總體規劃——喀什地區和昌吉地區》、《新疆喀什英吉沙縣畜牧業產業發展規劃》等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報告,為新疆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和決策支撐。
楊秀春聯合受援單位和選派單位申報的兵團科技支疆項目“干旱區土壤墑情遙感監測關鍵技術集成及系統研發與示范應用”和兵團博士基金“干旱區棉花膜下滴灌土壤水鹽狀況的遙感反演與模擬”獲批,為新疆受援單位帶出來了一支“能戰斗”的遙感技術隊伍,研制完成的“干旱區農田旱情遙感監測系統” 為新疆農業等部門制定抗旱防災減災措施提供決策參考;2013年借助中國農科院科技援疆活動,聯絡新疆農墾科學院水土所與中國農科院
資劃所就項目申報、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試驗基地建設、農業規劃等內容簽署了合作協議,使兩院的合作內容更加深入、合作領域更加廣泛、合作渠道更加通暢、合作關系更加密切。同時,楊秀春還積極發揮援疆干部的交流溝通優勢、信息搜集優勢、專家領導優勢,幫助新疆農墾科學院專家申報農業部、科技部、兵團等科技項目。此外,為了擴大交流和宣傳,楊秀春還積極邀請我國一流科技期刊編輯到新疆農墾科學院就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等開展講座,為提升新疆受援單位的科研成果的發表水平提供服務。
作為一名農科人,在科研的道路上,楊秀春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圍繞草原遙感做了許多創新性的工作。同時,也為了將自身所學和積累的科研經驗能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地區,她選擇了援疆,融入到了各民族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為各族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她愿做一片綠葉映襯民族之花開得更加美麗。(通訊員 唐鵬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