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院級獎成果
河西走廊退化草地營養循環及生態治理模式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常根柱,周學輝,楊紅善,路 遠,苗小林,馬軍福,李興福,馮明珽,那?巴特爾,焦 婷,侯彥會
起 止 時 間 :2007年04月—2010年10月
獲 獎 情 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獎
內 容 提 要 :
項目研究以技術培訓為起點,以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及盈缺研究為突破口,取得了如下成果。
1、通過技術培訓,使項目區技術人員和農牧民技術骨干增強了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的意識,提高了科學放牧與管理水平。編寫并印發科普培訓教材350本,在景泰、肅南、肅北、永昌縣的項目區共培訓人員247人次。
2、通過草地生態環境資源和科學放牧管理方法的調查研究,針對當地生產實際,發現總結出了制約項目區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6個問題;挖掘整理出10條科學放牧管理方法及鄉土知識。
3、通過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營養循環動態研究,得出了不同放牧方法對退化草地生態系統具有顯著影響的結論;提出了荒漠類草原的家畜采食率等于牧草利用率的50%為中牧,低于50%為輕牧,高于50%為重牧的技術指標;提出了高寒半荒漠草地的合理載畜量為0.5~1羊單位/hm2;提出了高山細毛羊冷季放牧補飼技術方案。
4、通過將氮素示蹤技術應用于退化荒漠草地的營養研究結果表明,科學施氮有利于退化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提出了退化草地的合理施氮量:輕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分別為20~30 g·m2、15~20 g·m2、12~15 g·m2。
5、完成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荒漠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的成因分析及等級劃分。以未退化放牧草地為對照,將荒漠退化草原分為輕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三級;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荒漠草原等級劃分技術方案》。
6、在完成退化草地成因分析及等級劃分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河西走廊放牧利用退化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綜合治理技術及模式》。
7、引進、栽培馴化成功藍莖冰草、中間偃麥草(引進品種)和黃花磯松(自主馴化野生栽培種)等旱生草品種用于荒漠草原補播更新,使草原植被覆蓋度由30%提高到75%;取得名稱為“一種黃花磯松的人工栽培方法”的發明專利1項(已收到《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專利號:ZL201010265320.1)。
8、培養草業科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各1名,通過了論文答辯;出版研究論文專輯1本;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5篇,其中一級學報4篇(被引用 37次)。
成果在項目區推廣應用3年,累計新增產值1.59億元,新增利潤1.14億元,增收節支1.28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明顯。本研究成果為自主創新。知識產權歸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