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院級獎成果
減少稻田用藥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湖南省農業廳植保站,農業部全國植保總站,江蘇農學院
主要完成人員 :胡國文,郭玉杰,李紹石,吳進才,梁帝允,唐健,唐燦輝,蔣金煒,楊金生,潘群威
起 止 時 間 :1990年10月—1994年9月
獲 獎 情 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獎
內 容 提 要 :
由于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水稻種植結構的調整,在水稻病蟲綜合防治研究和推廣工作中呈現出一些新的問題。其中使用農藥次數多和用藥量大,不但增加了種田成本,亦為當前減少污染,保護天敵,抑制害蟲再猖獗的首要問題,急待解決。
采有系統分析與國際同類研究接軌的技術路線,在調查農民的綜防知識、行為和分析主要稻區水稻病蟲的發展趨勢和綜合防治現狀的基礎上,研究了稻田節肢動物群落的結構和時間、空間格局。表明中性昆蟲在水稻生長前期,對害蟲-天敵營養鏈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測定水稻分蘗期具有較強的補償效應,這為減少稻田用藥尋求到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提出放寬水稻前期害蟲的防治指標,“栽后30天不用或少用農藥”的害蟲治理的簡化模式,經1993~1994年在浙江、湖南、貴州等不同稻區的多點對比試驗和大面積示范,減少農藥用量和用工,新增純收益每畝為6.83元。示范面積45.5萬畝,按縮值系數0.7計算,獲得經濟效益達212.53萬元。
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為44590萬畝。其中早稻和一季稻面積30000萬畝,按50%的面積適用本項技術,累計推廣規模可達15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