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高產、優質、廣適、多抗—中棉所29選育和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邢朝柱,郭立平,袁有祿,靖深蓉,苗成朵,王海林等
起 止 時 間 :1998年—2005年
獲 獎 情 況 :河南省科技進步
內 容 提 要 :
本項目屬于棉花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領域,2004年通過了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意見認為本研究成果處于國內同類研究領先地位,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內容居國際領先地位。主要內容如下:
中棉所29先后通過國家、安徽、山東、河南等審定。1999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品種,近年來又被江蘇、安徽、江西、河南、山東、湖北等省作為主推品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①穩產高產,平均皮棉單產80.7公斤/畝,增幅34.5%,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均居第一。②纖維品質優良,纖維長度29.4mm,比強度24.2gf/tex,麥克隆值4.8,長、強、細度搭配合理,可紡60支紗。③適應性廣,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均適宜種植。④枯、黃萎雙抗。枯萎病指2.3,黃萎病指19.7。
本成果的創新性表現在:①育種技術創新。Ⅰ通過新種質引用和遠緣雜交、復合雜交,創造了多血統,具有廣泛遺傳基礎的新親本材料,克服了親本遺傳基礎的單一性。Ⅱ在國內率先采用多因子逆境脅迫篩選、生態穿梭育種等相結合的綜合育種技術,提升傳統育種水平,打破了產量、品質和抗性之間的負相關,實現多種優良性狀的聚合。②制種體系創新。采用全新的組織管理模式和制種技術,首次實現規模化制種,制種產量從75公斤/畝提高到100公斤/畝,解決了大規模利用F1的關鍵問題。
中棉所29被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列為主推品種;1999年科技部列為重點推廣品種;根據不同生態區建立了多個繁推一體化區域公司,還被10多家國內知名種子企業定為主推品種;推廣了雜交棉的栽培、植保多項配套技術,出版《雜種棉選育的理論與實踐》、《雜交棉的制種與栽培》兩本專著。
中棉所29是目前國內推廣面積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經濟效益最顯著的雜交棉品種。審定后累積推廣種植面積3 000多萬畝,占全國雜交棉一代累計種植面積的50%左右,增收節支獲得經濟效益40多億元,通過制種在農村增加了大量就業。
中棉所29是國內第一個大規模利用雜種一代的雜交棉品種,也是我國雜交棉發展史上一個具有創新性、突破性、導向性的品種。其面積之大、適應性之廣、經濟效益之顯著和影響力之強是我國雜交棉史上前所未有的,對我國棉花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引發了國內棉花育種界對棉花雜種優勢利用的普遍關注和廣泛研究,研究隊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發表了大量關于該品種的學術科普論文;雜交棉的種植規模更上新水平,棉花雜種優勢利用由此成為我國棉花品種選育和生產種植的主導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