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鹿科動物茸角發生機制與調控機理的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李春義,楊福合,王文英,高秀華,邢秀梅,李光玉,李秀鋒,宋桂敏,程世鵬,任二軍,劉繼忠,高志光,施安國
起 止 時 間 :1990年1月—2001年10月
獲 獎 情 況 :吉林省科技進步獎
內 容 提 要 :
本成果利用組織學、細胞學、解剖學、分子生物學、內分泌學、現代生物技術等的研究原理與方法,系統地研究了茸用鹿(梅花鹿、馬鹿、赤鹿)從角柄的發生、初茸角出現、快速生長、茸皮干枯和脫落、鹿角的形成;研究了茸角發生所依賴的干組織、干細胞,生茸干細胞的超微結構,生茸區的組織結構,生茸干細胞中雄激素受體,生茸干細胞的分離及在離體培養皿中的分化,生茸干細胞活體誘導角柄組織發生;同時在鹿茸發生機制的研究方面,研究了雄激素及生長因子對角柄發生的影響,神經對鹿茸發生的影響,鹿茸發生過程中引起成骨形式轉變因素及不同成骨階段組織移除對角柄與鹿茸組織再生的影響等。從而確定了角柄、鹿茸及鹿角發生的不同階段,揭示了細胞層細胞是角柄組織發生所依賴的干細胞,角柄中不同階段的軟骨及骨細胞都來源于這些細胞層的細胞,證明了鹿茸角柄的發生不需要內外組織間的物質交換,它是通過游離滲透分子完成的。
應用前景:本成果在吉林的熬東和四平兩個種鹿場,用17頭梅花鹿和20頭馬鹿進行的中試結果表明可提高鹿茸的產量和質量,三鋸鹿在體外誘導、機械刺激和畸形壓力情況下,鮮茸單產提高了185.3克;四鋸以上鹿平均每頭增產298.5克,6年共獲直接經濟效益2.6萬元。
理論意義:本研究分離的單個細胞誘導了角柄和鹿茸的發生,理論上為骨細胞培養再生提供了理論依據,骨膜同體及異體移植和再生機制的闡明,為動物同體及異體骨膜的移植及再生提供了理論模型,特別是茸鹿再生機制的研究為人體斷肢的再生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