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水稻穗腐病研究及防控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黃世文,施德,王 玲,盛仙俏,劉連盟,朱金良,董文忠,吳樹業,吳增琪,陳將贊,壽建堯,楊曉農,潘以葆
起 止 時 間 :2003年1月—2011年12月
獲 獎 情 況 :浙江省科學技術成果獎
內 容 提 要 :
水稻穗腐病是近年大面積發生、流行和危害的一種稻穗(谷)病害,目前我國發病面積達80-100萬公頃。水稻感染穗腐病后不但減少產量,還因病菌產毒而危害人體健康。隨著氮肥施用量增加,耕作栽培制度變更以及氣候條件變化等,穗腐病的發生日益加重。一般減產5%-10%,嚴重時穗發病率達90%,造成絕收。之前我國穗腐病的研究力量分散、薄弱,未組織過全國(部、省)聯合攻關研究。對穗腐病防控技術研究相對滯后,致使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在國家農業科技支撐計劃、浙江省重大項目、浙江省“三農五方”科技協作項目以及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專項資金等資助下,中國水稻研究所組織我省植保專家和市(縣)農技人員合作,對水稻穗腐病及其防控關鍵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病害發生、流行規律、主(次)侵染病原、寄主與病原菌互作、抗性鑒定技術、水稻對穗腐病抗性和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該項目明確了穗腐病是由多種真菌侵染的復合病害。層出鐮刀菌是主侵染菌、次侵染菌為新月彎孢菌、澳大利亞平臍蠕孢菌和細交鏈孢菌。明確了主侵染菌的毒素為伏馬毒素。掌握了病菌的侵染、定殖和繁殖的模式,病害發病中心形成以及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展方式。了解了氣候因子對病害發生、流行的影響,建立了病害流行預測預報方案。基于自然誘發和人工接種鑒定技術,確立了水稻品種抗穗腐病的鑒定體系。明確了病害參數與產量間的關系。評價了當前浙江省主栽品種(組合)對穗腐病的抗病性狀況。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1項);發表論文13篇(Sci 2篇[IF=3.0]);出版相關圖書、掛歷、小冊子6本,贈送67300多本。培養碩士研究生10余人,培訓基層農技員和稻農6290多人次。集成了多套防控穗腐病的簡便技術,在浙江、湖南和安徽三省十多個市(縣)示范、應用,累計推廣面積703.53萬畝、每畝平均增收175.79元,每季稻平均減少用藥1.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