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后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及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程式華,曹立勇,莊杰云,占小登,倪建平,吳偉明
起 止 時 間 :1988年1月—2007年12月
獲 獎 情 況 :國家技術發明獎
內 容 提 要 :
成果圍繞中國超級稻育種“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創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功能為目標的后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該技術體系由親本選配、根系篩選和抗病性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構成,極大地豐富了超級稻育種理論,提升了超級稻育種技術。
提出了實現超級雜交稻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相協調的親本選配策略是選用秈粳中間型恢復系,并開發出與秈粳形態指數高度相關的DNA標記;明確根深指數和不發根節數是保持超級雜交稻后期有效功能的根系篩選指標;建立了完善的抗白葉枯病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平臺,用于超級雜交稻抗病親本的創建。
獲得了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授權發明專利4項,利用發明的育種專利技術,培育出中間偏秈型恢復系中恢8006和中恢111,育成國稻1號、國稻3號和國稻6號等7個“國稻”系列組合,16次國家審定和省級審(認)定,其中國稻1號、國稻3號和國稻6號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國稻1號在2005年和2006年連續兩年被農業部列為農業主導品種,被《中國經濟周刊》評選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自主創新技術;國稻6號2009年被科技部列為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產品。
建立了科研單位-技術推廣部門-種業公司三位一體的超級稻示范推廣模式,加快了育成超級雜交稻的推廣。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該項目育成的7個“國稻”系列組合已累計推廣3297萬畝。專利技術除自用外,還無償轉讓給國內同行使用。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10多家水稻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利用該項目獲得的專利技術,培育出20多個雜交稻新組合,累計推廣1.4億多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該項成果既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良好的育種實踐,系統性、科學性和創新性強,成果突出、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對推動我國超級稻育種研究與推廣具有重要影響,在同類研究中居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