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國家級獎成果
我國抗稻白葉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應用
發布時間:2014-09-18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章琦,施愛農,王春連,楊文才,闕更生,趙炳宇
起 止 時 間 :1986年1月—1996年10月
獲 獎 情 況 :國家發明獎
內 容 提 要 :
水稻白葉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是一個重要的世界性病害。日本和國際水稻 研究所(IRR I)于80年代合作育成一套秈稻遺傳背景的抗白葉枯病近等基因系,迄今一直缺乏一套可利用 的粳稻近等基因系(NILs)。
自1986年,選擇了對中國水稻生產具重要意義的6個抗白葉枯病目標基因Xa-2、Xa-3、Xa-4 、Xa-7、Xa-12和Xa-14,其抗病供體分別為特特譜、早生愛國3號、IR20、DV85、Java14和T N1。輪回親本選用對72個包括一套國際鑒別小種和中國主要稻區的代表菌系均高度感病的粳 型品種沈農1033。
各供體品種分別與輪回親本雜交、回交,根據水稻與白葉枯病之間存在基因對基因關系,采 用與各目標基因相對應的國際鑒別菌系鑒定各世代材料,結合農藝性狀選擇,經回交、自交 至BC5-6、F4-5代,育成這套NILs。其特點:
(1)各基因系攜有的目標基因的抗 性表現與供體親本完全相同,抗性反應清晰穩定。
(2)抗性遺傳分析及基因等位性測定表明,6個目標基因已分別導入輪回親本。
(3)各基因系的農藝性狀與輪回親本極為一致。
這套材料已先后提供給41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IRRI水稻種質基因庫中心及韓國、朝鮮等 。浙江省農科院聚合了CBB4和CBB7的抗性于感病當家品種,育成3個晚粳品系,至1996年在 重病區累積種植2萬畝,表現高產、全生育期抗病,又被浙農大等15個單位引作抗源。中國 農科院作物所花培組將CBB4導入中花8號,育成一批包括中花14、15等抗病高產品種(系)。 已在山東累積種植5萬畝。其他一些育種單位也已育成一批優良抗病高代品系。中國科學院 進行抗病基因分子定位克隆,已將CBB7的一對廣譜成株抗性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該基因 與2個RFLP分子標記間的圖距僅0.4cM,并已獲得候選基因克隆。南昌、中山大學、南京和湖 南農業大學等用這套材料從病理生化、懸浮細胞和分子生物水平上有效地進行了抗性機制研 究。成為“863”、“國家攻關”、“跨世紀人才培養基金”等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展現出這套NILs為一個寶貴的遺傳工具和抗源。
自1986年,選擇了對中國水稻生產具重要意義的6個抗白葉枯病目標基因Xa-2、Xa-3、Xa-4 、Xa-7、Xa-12和Xa-14,其抗病供體分別為特特譜、早生愛國3號、IR20、DV85、Java14和T N1。輪回親本選用對72個包括一套國際鑒別小種和中國主要稻區的代表菌系均高度感病的粳 型品種沈農1033。
各供體品種分別與輪回親本雜交、回交,根據水稻與白葉枯病之間存在基因對基因關系,采 用與各目標基因相對應的國際鑒別菌系鑒定各世代材料,結合農藝性狀選擇,經回交、自交 至BC5-6、F4-5代,育成這套NILs。其特點:
(1)各基因系攜有的目標基因的抗 性表現與供體親本完全相同,抗性反應清晰穩定。
(2)抗性遺傳分析及基因等位性測定表明,6個目標基因已分別導入輪回親本。
(3)各基因系的農藝性狀與輪回親本極為一致。
這套材料已先后提供給41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IRRI水稻種質基因庫中心及韓國、朝鮮等 。浙江省農科院聚合了CBB4和CBB7的抗性于感病當家品種,育成3個晚粳品系,至1996年在 重病區累積種植2萬畝,表現高產、全生育期抗病,又被浙農大等15個單位引作抗源。中國 農科院作物所花培組將CBB4導入中花8號,育成一批包括中花14、15等抗病高產品種(系)。 已在山東累積種植5萬畝。其他一些育種單位也已育成一批優良抗病高代品系。中國科學院 進行抗病基因分子定位克隆,已將CBB7的一對廣譜成株抗性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該基因 與2個RFLP分子標記間的圖距僅0.4cM,并已獲得候選基因克隆。南昌、中山大學、南京和湖 南農業大學等用這套材料從病理生化、懸浮細胞和分子生物水平上有效地進行了抗性機制研 究。成為“863”、“國家攻關”、“跨世紀人才培養基金”等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材料,展現出這套NILs為一個寶貴的遺傳工具和抗源。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