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甘藍型油菜新品種甘油5號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賀源輝,王信家,黃友菊,楊瑞芳,羅時清
起 止 時 間 :
獲 獎 情 況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內 容 提 要 :
甘油5號系1970年以60Co—γ射線36.12庫/千克處理勝利油菜干種子,從其微突變后代中經7年選育而成。
(1)豐產性狀好,產量高。甘油5號由于光能利用串高(比湖北省同類品種甘油3號高22%以上),單株角果數量多(在每畝1萬~1.5萬株密度下,300~400個角果/株),因此,其產量也顯著地高于一般品種:在中等水肥條件下,畝產量150千克左右,在比較好的條件下,畝產量可達221.6千克,比對照品種甘油3號增產15.7%,含油量42%~45.96%。
(2)綜合抗性較好。耐病,對菌核病和病毒在多年鑒定中,病情指數均在10以下,對霜霉病只輕微感染;耐寒,在華中地區只出現0l級凍害;抗倒伏。浙江省農業科學院1971、1972、和1974年對101個甘藍晶系的抗菌核病鑒定結果:早熟的病指平均53.97,中熟的29.8,晚熟的19.0,甘油5號的病指顯著低于此結果。
(3)生育期適宜。在華中地區于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種第二年5月上旬一5月中旬收,屬于中早熟品種,適于兩熟或三熟制種植。
湖北廣濟縣屬三熟制栽培,甘油5號是該縣油菜生產的當家品種,湖北省油菜一稻、油菜一稻一稻、油菜一棉花主要是選用甘油5號。
甘油5號通過湖北省區域適應性鑒定后于1977年冬播應用生產,首先在湖北云夢、廣濟及油料所農場試種并大量繁殖種子。據統計1977—1982年,在全國有22個省(直轄市)共891個單位引種,多數地方表現比當地推廣種增產。從1977年冬播用于生產以來,種植面積逐年上升,如湖北省1982年種植面積 16.2萬公頃,占該省油菜總面積的45.6%,如果將全國其他種植面積加起來,達23.3萬公頃。
據江西省九江市糧油生產技術指導站計算,甘油5號在九江市五年共種植0.5萬公頃,比當地推廣品種“西南302”共增產210萬千克,可增加收入155.4萬元。
據湖北農牧廳統計:1979—1982年四年全省共32千縣68個點次試驗示范對比結果:“甘油5號”平均畝產139.1千克,比同熟期對照種“甘油3號”畝產111.4千克,增產27.7千克,增24.8%。六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54.64萬公頃,增產菜籽22.7萬噸,按0.7縮值計算,共增產值達14 046.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