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講壇第33期將于2018年4月18日(星期三)上午9:40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期農科講壇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學科首席科學家崔海信研究員講述“納米科技與農業綠色發展”。敬請關注。
崔海信研究員,1963年6月出生,吉林省扶余縣人,留日歸國博士。現任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業納米學科首席、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致公黨中央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醫藥協會納米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1996年3月獲日本大阪府立大學生物工程博士,先后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大阪府立大學先端科學研究所、日本積水集團公司綜合研究所開展學術研究,2002年11月受聘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人才崗位回國工作。
崔海信研究員長期從事納米技術與新材料的農業集成創新與應用研究,發展了農業納米藥物學理論,促進了現代前沿科技與傳統農業的有機融合,開拓了納米生物技術與農業靶向藥物研究新領域。先后主持 973計劃、863計劃、重大科技專項、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等國家級科技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余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20余項,獲省部級成果3項。
“十一五”以來,崔海信研究員作為我國納米農業的領銜科學家,重點圍繞利用納米材料與技術提高農業投入品提質增效與節量減排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工作。系統地闡明了利用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界面效應、隧道效應、智能表面與環境響應特性增強藥效功能的作用機理,構建了具有靶向傳輸和智能釋放等功能的新型載藥系統,創制了一批高效、安全與低殘留的納米農獸藥新產品,正在推進產學研協作,加速產業化與推廣應用進程,以期為高效、綠色可持續農業與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持。
2016年11月,崔海信研究員擔任大會主席組織了第一屆“納米科技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來自美國、歐盟、印度、澳洲等國家和地區的300余位代表參會,使我國的納米農業研究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力。美國化學會會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為此次會議出版了論文專輯。
崔海信研究員作為學科帶頭人,還積極推動了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在農業納米科技學科規劃、人才培養與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做出了貢獻。2009年發起成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構建了一支納米科技、新材料與農業生物學等交叉學科背景的專業化學術隊伍。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農業納米科技”已經成為我院重點培育的新興交叉學科,學科團隊已經成為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主導力量。
潛心耕耘農科夢 篤志不渝納米情
——記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崔海信研究員
他胸懷偉大夢想,立志用科技的力量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最大力量;他潛心耕耘幾十載,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項具體工作。采訪過程中,他泰然自若而又慷慨激昂,他自信的為我們描述了他心中納米農業的美好未來。他就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業納米研究中心主任、環發所崔海信研究員。
深深農情幾十載 學成歸來報國恩
崔海信出生于吉林扶余,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他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就考入了吉林農業大學,從此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農業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階段,農業發展水平與這個人口大國的現實需要還有很大差距。在四年的求學生活中,崔海信不僅系統的掌握了農業知識,也深刻的認識到要改變我國農業的現狀,必須依靠科學進步,因此他逐漸立下志愿要成為一名科學家,用自己的智慧與堅持振興中國農業。
1982年,心懷興農夢想的崔海信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師從著名設施園藝學家蔡啟運教授。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從事工廠化農業研究。1989年,他作為中方專家參與中日合作項目,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研修訪問一年。1992年,他獲得日本文部省獎學金資助,再次赴日本大阪府立大學農學部學習,并于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后,崔海信先后在大阪府立大學先端科學研究所、日本積水化學株式會社等機構任職。留學日本的經歷,使崔海信的科研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也讓他更加渴望用所學知識回報祖國。2002年,當他得知中國農業科學院招聘海外杰出人才的訊息后,便立即動身回歸故土,滿懷熱忱的加入到中國農業發展的浪潮之中。
正是因為他過硬的學術本領、飽滿的工作熱情,以及科學興農的理想抱負,讓他在回國的十余年間先后承擔了“973”計劃、“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十多個國家項目與課題,并以豐富的成果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領航農科新領域 小納米著大文章
納米技術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并稱為現代科技前沿的三大主導學科。融合納米技術與傳統農業的“農業納米科技”,則是農業科學領域的重大創新,而這正是崔海信研究員和他的農業納米創新團隊所致力的領域。
崔海信與他的農業納米創新團隊,經過多年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利用納米技術提高農藥、獸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減低農產品殘留污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創立了農業納米藥物制備方法,創制了一批高效、安全、低殘留的納米農獸藥新產品,相關研究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為發展可持續農業、培育新興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
崔海信團隊研究人員充分利用納米技術,將農藥粒子從傳統的5微米降低至100納米,小尺寸效應可減少葉面農藥脫落,提高了農藥的利用率。與此同時,利用納米材料負載農藥粒子,可根據作物防治的時效特性等需求,通過微囊化技術實現藥物的控制釋放,并延長持效期,這樣就能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從而避免了農藥濫用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據測算,與傳統農藥相比,在病蟲害防治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全面推廣使用納米技術,可降低農藥投放量30%以上,每年減少苯、甲苯、二甲苯等溶劑50萬噸,大幅度降低農藥殘留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納米農業的發展不僅推動“雙減”行動的施行,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添磚加瓦。
對于納米農業的未來,崔海信滿懷期待,“納米科學是一種方法論,它為人類開辟了在微光尺度上改造分子和原子、合成微小機器的新視野。可以預測,納米技術將使整個農業生產方式和食品工業發展發生變革,從而改變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和消費的方式,讓我們農業的未來變得更加精彩。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采用納米技術與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推動農業科技原始創新,有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時不我待共奮進 桃李不言薪火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心愛的納米農業,崔海信和他的團隊還有很多夢想等待實現,“我們希望利用納米技術改進基因編輯方法,從而選育更優質的品種;希望利用納米技術改善化肥、農藥、獸藥以及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殘留與污染;希望利用納米分析與診斷技術增強農業重大疫情與食品安全的監控能力;利用納米生物技術改善食品的營養成分、風味與品質,提高農產品深加工強度,延長農副產品產業鏈;還希望利用納米微機電技術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化與智能化管理水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名老師,崔海信用嚴謹踏實的作風、潛心科研的態度,在每個學生心中播撒智慧的種子。作為一名民主黨派領導,他在科研之余,常奔波于全國各地發揮建言獻策的職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崔海信深知,中國農業的振興,離不開一代代農科人的接力與傳承,農業納米也需要匯聚更多得星星之火,以成燎原之勢,為我農業的綠色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