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甘薯莖葉低溫干燥后制成的青汁粉,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礦物質;烤紅薯極速降溫之后的冰紅薯,可以吃出冰淇淋的味道;用花粉加工成的美食;馬鈴薯制成的糕點……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舉行的“科技創新引領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感受到,科技創新正展開雙翼,為農產品加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科技貢獻率達到63%
“202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5%。當前科技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貢獻率已達到63%?!敝袊r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介紹說。
農產品加工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領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柱性產業。通過973計劃、863計劃、行業科研專項、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實施。在生鮮農產品動態保鮮與冷鏈物流、產地初加工、小麥制粉、低溫榨油、冷卻肉加工、傳統食品工業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制粉、榨油、榨汁、畜禽屠宰分割等關鍵核心裝備實現從依靠引進向自主制造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由整體跟跑向“三跑”并存轉變,科技為農產品加工業長久穩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王鳳忠介紹說,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質量安全團隊、加工所真菌毒素團隊與國內優勢科研團隊協同創新,首創3種黃曲霉毒素高靈敏現場檢測技術,開發出17種試劑盒和3種檢測儀器,破解了黃曲霉毒素現場檢測靈敏度低、假陽性率高的難題;合力攻克了糧食收儲運、干燥加工等環節的關鍵技術,建立了全程綠色高效保質減損技術體系,在中央儲備糧庫、海關口岸、蒙牛乳業等主要領域單位和湖北、山東、河南等22省市國家糧油風險監測與風險評估中應用,提高糧油質量安全水平,減少了污染損失,使大宗糧食儲運流通損耗不超過5%,每年挽回總產量2%的糧食損失,相當于約1億人一年的口糧。
隨著農產品加工與物流保鮮技術的突破,以“安全、營養、美味”健康食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新一代工業革命技術在農產品加工業生產制造、流通消費等領域的應用,催生了一批農業觀光、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農事體驗、創意創業、科普基地、特色小鎮、民俗文化、鄉風鄉愁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經濟和新格局。
關鍵技術面臨“卡脖子”問題
“關鍵酶制劑和配料依賴進口,許多農產品加工重要環節均涉及酶的應用,當前,酶制劑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中國酶制劑市場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王鳳忠介紹說,技術上來說,國外壟斷了主要的菌種專利,并且國外基因工程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而國內技術還相對落后,發展受制于人,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和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嚴重供給不足。
“我國生鮮農產品減損保鮮與物流技術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處手工、半機械化階段,存在兩大技術短板:缺乏綠色精準的減損保鮮技術,現有技術裝備靶向性低、精準性差、綠色環保性不高;缺乏智能化的冷鏈物流技術,現有冷藏與物流技術設施設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在途監測不到位、控制不精準,運行成本高?!?/p>
王鳳忠介紹說,農產品經過加工之后交易變成商品,才能增加更大的附加值。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從初加工到深加工、生鮮到熟制的梯次加工技術缺乏,利用不足,深度不夠,加工轉化和增值率低;中國當前農產品加工率約為67.5%,尤其深加工技術普遍落后于發達國家10-20年,各種高新加工技術應用不普遍,嚴重制約產業發展。
“目前,在我國糧油、果蔬、畜禽、水產品加工過程中,加工共產物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仍是可增值的加工原料,但由于工藝落后、裝備簡陋,新興企業收集和儲運成本高,加工鏈條短、增值空間小等一系列問題,近60%的共產物沒有得到高值利用,只能低值化處理,作為廢物丟掉或簡單堆放,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蓖貘P忠表示,我國農產品加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一些領域加工裝備研發落后于技術工藝,國產關鍵設備性能有待提升,不少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或中試階段未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精準營養、智能制造等領域前瞻性不足。
多措并舉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說,在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方面,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明確提出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任務。
“要重點做好加快構建全國一盤棋的協同創新體系?!?a >孫坦認為,要以國家農產品加工研發體系、全國農產品加工院所長論壇、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學科群等組織為抓手,圍繞一村一品、產業強鎮、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農業農村部中心工作,團結兄弟單位發揮區域優勢、分工協作,有序推進聯盟、學會、協會等管理運行,搭建產業一站式服務平臺,構建獨具特色、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聯合體,完善全國一盤棋的協同創新體系。
“加強基礎性與基礎原始創新。”孫坦介紹說,針對我國農產品采收、貯運、保鮮、加工、質量安全、營養健康基礎理論研究薄弱的問題,開展農產品食用品質、營養品質、加工品質、安全品質的“四維”品質評價、農產品采后生理病理機理、貯運環境精準控制機制、加工品質保持原理、加工過程組分互作和品質調控機理、功能成分營養健康機制等基礎理論研究;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我國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與營養基礎理論體系,為我國農產品加工適宜性評價、采收貯運、保鮮物流、加工技術研發和裝備研制、營養健康產品創制、質量安全控制提供理論支撐。
“針對我國農產品采后損失重、加工轉化率低、核心加工裝備依賴進口等問題,重點突破農產品自動化采收貯運、綠色保鮮、在線分級分選、產地初加工、全組分梯次利用、傳統工藝再造、功能因子穩態化等農產品現代化加工保障共性關鍵技術?!?a >孫坦表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研制一批連續化、規?;⒅悄芑笆召A運加檢”核心裝備、專用裝備和成套裝備,基本實現農產品加工全產業鏈自動控制。
“全力推進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a >孫坦認為,堅持“協同、升級”的原則,聯合國內優勢科研機構共同籌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國家重點實驗室,并積極爭取農產品產后減損重大科學設施支持;以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學科群重組工作為契機,完善學科群內區域性、專業性、產業性重點實驗室布局;牽頭構建全國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實驗室體系,以績效考核推進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