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農民日報]揮灑青春熱血 筑夢新疆棉田
開欄的話:“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深情的寄語,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至濃至真的情懷。新時代新征程,當代青年厚植家國情懷,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在急難險重里擔當,在西部大地上書寫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青春答卷。他們將個人理想熔鑄于國家發展的壯闊藍圖,在廣袤鄉村揮灑汗水,在振興前沿勇挑重擔,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詮釋擔當。即日起,本報開設“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專欄,記錄廣大青年在西部熱土上奮斗創新的青春實踐,全方位展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孕育著我國棉花產業的希望。2024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達3671.9萬畝,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86.3%,總產量高達568.6萬噸,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92.2%,新疆早已成為國家棉花生產的戰略核心區域。一批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毅然決然地投身西部建設,揮灑青春熱血,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新疆棉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心懷家國 扎根邊疆
“新疆棉花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邊疆的穩定與發展,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布局與低碳生產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占彪告訴記者,自2014年以來,國內棉花生產的重心逐漸向新疆轉移。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了“舉院援疆”的戰略,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科技援疆指揮部),為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85后”王占彪博士畢業后,入職位于河南安陽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面對國內棉花生產“西進北上”的趨勢,王占彪先是在阿拉爾、昌吉等地布置田間定位試驗,并在全疆各地開展植棉技術服務工作。后來,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他毅然決定將工作重心從河南安陽遷至新疆昌吉,徹底扎根新疆,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開始在棉花主戰場組建團隊、潛心研發,實現了從“飛鴿牌”短期援疆到“永久牌”長期扎根的轉變。
“科研要貼近實際,要真正解決農民的問題。”初到新疆,王占彪便迅速投入科研工作,成立棉花布局與低碳生產技術創新團隊。他帶領團隊在阿克蘇、喀什、庫爾勒、昌吉等地開展實地調研,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棉花的生長情況和農民的需求。面對新疆復雜的棉花生產環境和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王占彪帶領團隊攻堅克難,以“一天當作兩天用”的工作態度,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正如他所說:“我們要用科技的力量,讓新疆的棉花更加優質、高產、低碳。”
科技引領 低碳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新疆棉花產業正積極探索綠色轉型之路。“我們系統解析了全球棉花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從種植、加工到消費的全生命周期改進路徑。這些研究不僅為提升棉花產業的整體可持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我們后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王占彪表示。據悉,他的團隊研究成果涵蓋了從全球到中國不同層面的數據分析,明確了新疆不同地區氣候、種植模式及農業投入影響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這些發現推動了新疆棉花產業在精準農業管理、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可持續種植材料研發等方面的創新與應用。
棉花如何在保障高產的同時,減少物化投入,增加碳匯,實現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研發了棉花秸稈炭化利用技術,通過高溫熱解秸稈制成生物炭并直接還田,不僅提高了土壤有機碳的儲存能力,還減少了氮肥的施用需求。”團隊成員張正貴介紹。據悉,團隊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77畝試驗田展開相關試驗與研究,兩年的小規模試驗下來,秸稈炭化技術為棉田減少了25%的氮肥投入,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4.3%至19.8%,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減少61.9%,同步增加了10%以上產量,有效減少了棉田土壤氮素損失,降低了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在新疆全面推廣低碳生產技術,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新疆棉花產業的綠色發展提供科學路徑,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團隊深入研究了棉花應對干旱、低溫、鹽堿脅迫的抗逆機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了新疆棉花區劃與區域指導系統及模型,實時監測農業氣象信息,精準預測災害發生,并精確評估災害影響。“以前,我們遇到倒春寒等極端天氣,棉花產量總是大受影響,現在有了這些新技術,我們的棉花不僅長得好,還能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昌吉市棉花種植戶告訴記者。團隊積極開展示范推廣工作,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等方式,不斷提升棉農對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術的認知與接受度。棉農通過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術,能夠熟練掌握如何根據氣象信息和災害預測,提前做好防災準備,從而有效降低了災害損失。
不負韶華 共筑夢想
棉花布局與低碳生產技術創新團隊凝聚和吸引了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85后”青年科研人員,他們懷揣對農業科研的熱愛和對新疆棉花事業的憧憬,義無反顧地奔赴這片熱土,為當地解決棉田的實際問題,帶動棉農增產增收。
“新疆是棉花的天堂,也是我們科研人員施展才華、實現創新的試驗田。”專注于棉花抗逆納米材料研發的孫桂蘭介紹,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后她就加入了團隊。孫桂蘭研發的納米種衣劑和滴水出苗肥產品,顯著提高鹽脅迫下棉花的出苗率、子葉平展率和幼苗鮮重,促進鹽脅迫下棉花的出土和生長。2024年在南疆庫爾勒鹽堿地,使出苗率從52%提高到88%,苗齊苗壯,實現了鹽堿地棉花豐收。“孫博士研發的抗逆產品讓我們的棉花更加健壯,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升。她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新技術,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來自庫爾勒地區的棉農說。
土生土長的新疆姑娘趙文琪,在完成外地求學之后,懷揣對家鄉的無限熱愛與深情,她踏上了歸途,決心將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奉獻給家鄉的棉花產業。“新疆是我生長的地方,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我對家的記憶與情感。我渴望能夠用自己的所學,為家鄉的棉花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趙文琪告訴記者。
還有專注于棉花減碳增匯研究的博士張正貴、氣候變化適應研究的博士王劍、土壤碳氮循環研究的博士潘占磊以及負責試驗基地精細管理、棉花栽培工作的李軍宏、張要朋、翟夢華、李鑫等一批年輕人也紛紛加入團隊。“是這片土地給了我們施展才華的舞臺,我們要用所學知識為新疆棉花事業貢獻力量。”潘占磊說。
這些青年科研人員的身影成為新疆棉花產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青春的價值和意義,不僅用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提高了棉花產量和品質,還通過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著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服務當地、建設邊疆的事業中來。
- [新华社]中国农科院良种良技助力油菜增产2025-05-02 10:02:00
- “千万工程”视域下乡村环境长期因子观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25-04-30 22:06:00
- [中国科学报]第四届中国(伊川)谷子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2025-04-30 17:19:00
- [经济参考报]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2025-04-30 16:17:00
- 绿肥还田与水分调控实现土壤健康-产能-生态效益三提升2025-04-30 1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