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個子,憨厚的笑容,雖然略微有些駝背,但精神矍鑠,步履矯健,哪里看得出是位66周歲的老人。當他接過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大紅證書時,感慨萬千——“這是國家頒給廣大農業科技戰線所有工作者的榮譽,體現了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視與關愛。也說明農業的進步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來支撐。雖然我為這個項目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值得!”這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育種專家、博士生導師劉秉華研究員的獲獎感言。
“‘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和‘雜交稻’、‘抗蟲棉’一起,可以稱之為我國農業的三大科技進步!這是一項我們國家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原創性的成果。它是小麥遺傳育種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研究實現了革命性突破,也是國際首創,達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小麥育種方法的一次革命。”農業部科教司的專家對他的項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像許許多多農業科技工作者一樣,劉秉華教授一生執著于一個項目。上世紀80年代初,基因定位在國際上屬前沿工作,特別是小麥雄性不育基因定位不能用常規方法,國內外尚未有進行此類基因定位的先例。劉秉華懷著一腔熱血,憑借深厚的遺傳學基礎,承擔了基因定位任務。從此,他開始了艱苦的科研與實踐。開始時由于經費不足,劉秉華自己翻地、耕地、播麥種、澆水、施肥。在小麥生長季節,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地里,一棵一棵地觀察、養育、做標記、授粉;然后,他回到實驗室,在顯微鏡下進行細胞學分析比對;下午繼續下地,直到天黑。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他的助手說:“劉老師現在依然常年奔走于全國各地的試驗點,在點上一住就是半個多月,凡事還要親自動手。”
孜孜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追求,劉秉華帶領著他的團隊終于成功地創制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矮敗小麥”育種技術新體系。這樣的矮敗小麥育種群體,就像新品種的“加工廠”和“孵化器”,可以實現大規模的基因重組,源源不絕地孕育出無窮無盡的小麥新品種。用這個新體系育種,解決了許多傳統育種方法難以解決的矛盾,矮敗小麥已經顯示出孕育大面積畝產600公斤的“超級小麥”遠大前景。目前,我國利用矮敗小麥育種技術已經選育出42個小麥新品種,種植面積已達1.85億畝,小麥增產56億公斤。
多么誘人的一幅美麗畫卷:遼闊的田野里,黃橙橙的優質小麥已經成熟,農民準備收獲,國家等待豐收。畝產1400斤、1500斤……捷報頻傳,農民的錢袋子鼓了,國家糧倉滿了,又是一個豐收年!喜悅,掛在每個人的臉上。
談到未來的計劃和目標,劉秉華教授說:“我們搞科研的宗旨就是要創新,目的就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民增收服務。為了這個目標,我要繼續做下去,不斷完善成果,使它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更大作用。當然,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把這個成果推廣到世界上去,讓全人類共享我們中國人的科研成果。”
盡管剛剛獲得這么高的榮譽,盡管心中盛著那么大的夢想,談吐間,劉教授依然那么淡定,始終一臉憨厚的笑容。(馮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