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強,則產業旺;產業旺,則鄉村興。
品牌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糧食品牌建設帶動糧食產業發展,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和驅動力。
7月16日,以“鑄就糧食品牌 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美麗鄉村?筑夢吉林”鄉村振興與糧食品牌建設論壇上,糧食品牌成為論壇的高頻詞。論壇嘉賓通過分享糧食品牌建設成功案例,深度解碼糧食品牌建設全新課題,共同探討以糧食品牌化助力鄉村振興新思路。
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重點
吉林省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和世界黃金玉米帶,肥沃的黑土地,豐富的水資源,充足的光熱條件,造就了吉林糧食的優良品質和品牌優勢。
2013年4月,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產業做大、品牌做響”的工作思路,拉開了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序幕。
作為糧食大省,吉林糧食產業如何以品牌建設為突破口,塑造公用品牌,實現品牌統一、抱團發展?對此,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繼東表示,吉林省通過持續打造以吉林大米為引領的吉林糧食品牌,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吉林大米”和“吉林鮮食玉米”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逐年提升,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打造糧食品牌,發揮市場導向作用。論壇期間,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喜亮認為,“鄉村振興,排在首位的是產業振興,產業要想振興,打造具有當地特色和競爭力的品牌,是繞不過去的門檻。”
近年來,吉林省大力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通過實施創品牌、建聯盟、制標準、搭平臺、拓渠道“五個一”工程,用大品牌統領區域品牌,以區域品牌聚合企業品牌,帶動一批糧食品牌迅速崛起,糧食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號角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加強糧食品牌建設要創新方式,以品牌化為引領。”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原副司長方言說,產糧大省農業資源相對豐富,承擔著大宗農產品的任務,如何將資源優勢為產量優勢,由產量優勢轉變為質量優勢,進而提升大宗農產品乃至全產業收益、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
特色產品 賦能稻米提質增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產業振興,特別是糧食產業振興,而振興糧食產業的關鍵就是品牌。糧食品牌既是區域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區域形象、區域文化、農產品品質的反映,更是推動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吉林省提出實施“品牌躍升工程”,加快落地品牌推進、良種選育、龍頭培養、產業融合、質量管控、渠道開拓等六大提升行動。
新華社黨組成員、秘書長宮喜祥表示,近幾年,吉林省把優質糧食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經濟優勢,特別是重點打造吉林區域農業品牌,逐步形成了以“吉林大米”“鮮食玉米”為代表的“吉字號”特色農產品IP,成功探索出一條實現糧食安全、農民增收以及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吉林作為糧食大省、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優質粳稻生產核心區,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吉林大米品性自然、品質超群的特質。品牌影響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創造了國內區域性農產品公共品牌快速崛起的樣板。
在談到如何通過品牌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時,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金發忠認為,需要進一步挖掘吉林農產品文化內涵,把握消費需求變化,從產地條件、營養成分、品牌內涵、民俗文化等方面指導消費,積極推動吉林農產品產地預制化和消費多樣化。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原院長、首席專家、求是特聘一級教授黃祖輝認為,糧食的復合規模化經營主要通過“種養結合、糧經結合”的農作制度創新實現。目的都在于在提高糧農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進種糧農民收入,提高糧農積極性,進而穩定糧食生產,使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在更穩固的基礎上。
數據統計,吉林粳稻種植面積1300萬畝,占東北粳稻種植面積的16%左右。稻谷總產量125億斤,折合大米80億斤左右,其中40億斤大米銷往省外。2019至2021年,吉林大米連續三年榮登“中國糧油影響力區域公用品牌”榜首,并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成為吉林農業“第一品牌”。
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探索農業綜合服務新路,“產業化”助力鄉村振興?對此,中糧集團對外合作部總監陳剛表示:“目前,中糧集團堅持發揮深耕農糧領域優勢,不斷探索服務農業新路,推動實現農民穩定增收、農業提檔升級、消費者滿意的多贏局面。”
品牌建設是一個不斷持續投入、不斷沉淀和積累的過程。松原糧食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寶蒙權認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品牌建設也是一種標準。用標準支撐起品牌,用標準來引領品牌建設、優化品牌建設。”
品牌引領 賦能鄉村振興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品牌建設所面對的形勢和承載的任務也更加艱巨。多年積累的品牌紅利如何有效釋放,帶動旗下眾多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提升價值空間,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品牌建設如何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賦予新的動能?
近年來,吉林省先后在品牌宣傳、平臺搭建、渠道開發、質量管控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吉林大米“鑄白金名片、樹健康品牌”。
科技是糧食安全之基,科技是糧食增產之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表示,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才能最終真正實現科技增產、科技提質、科技降本、科技增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確保吉林大米“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吉林省在建立完善吉林大米系列標準基礎上,創建了具有質量查詢、實時觀測、月報統計、專欄服務等系列功能的吉林大米質量溯源平臺。
目前,該平臺已有167戶企業進入系統,消費者只要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查詢企業和產品信息,辨別真偽,同時,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實時掌握企業產品質量信息,對企業產品質量進行監管。
吉林大米公共品牌成功的首要秘訣就是產地價值的顯性化。產地資源的運作,必然能夠促使消費者加深對區域農產品“稀缺性”的認知和聯想,只有形成這種與競品高度差異化的認知,并將產地資源進行故事化傳播,產地資源才能強化品牌的實際價值。
把“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優價”,是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形象建立與塑造,渠道開拓與對接,再到將營銷的觸角深入到市場末端,站到消費者面前。
目前,吉林大米品牌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新形勢、新變化、新業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招數。吉林大米要走的路還很長,迫切需要“永遠在路上”的韌勁和執著。
久久為功,永不懈怠,銳意進取,奮楫不止。
相信吉林大米品牌建設能夠再上一層樓,為助力吉林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吉林經濟快速騰飛交出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