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奎屯市的種植大戶賴永明第一次來到河南,跟他一同前來的還有新疆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他們都是“202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素質農民‘糧食種植’高層次人才專題培訓班”的學員。
本次培訓班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辦,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以下簡稱灌溉所)承辦,設計了為期10天的在豫課程。該活動旨在通過深入了解河南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學習農業管理經驗,為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
“我們優先選擇了有志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動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50位培訓對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村社會事業促進處有關負責人說。
在新疆完成公共課程培訓后,賴永明和其他學員便乘車來到了河南。緊接著,他們在河南見到了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的專家們。
“我種了1000畝玉米制種田,一直靠資料和經驗管理,施肥量和時間總是心里沒底。”聽完“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專題講座,賴永明感慨學到了真正的降本增效技術:每畝調整到7000-8000株的合理密植就能高產高效。“生產中我們總把鉀肥用到中后期,施用量還多。”賴永明說,跟著專家系統學習后才知道,玉米開花后就不再吸收鉀肥了,“回去就調整,把施鉀肥前移。”
不只有專題講座,培訓班課程內容設計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為學員搭建起一個拓展視野、互動交流、解決問題的多元化農業管理能力提升平臺。
作為本次培訓班的具體實施單位,灌溉所深入了解培訓詳細需求,因地制宜地優化授課方案。
“培訓選址河南農業科技創新高地、糧食生產重要基地新鄉市,借鑒國內相關課程的成熟經驗并根據本次培訓任務定制方案。”灌溉所副所長朱東海介紹,課程實施“五元一體”教學法,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教學、案例分析、交流互動等形式,對農業生產和加工前沿技術、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新農村建設等內容開展授課,“課程力求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引導學員發揮帶農助農作用,更好地促進新疆鄉村振興。”
在10天的教學時間里,學員們遍訪了新鄉及周邊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新鄉綜合試驗基地,學習小麥高效栽培技術、觀摩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在河南省農科院,參觀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田;在中原農谷,體驗集約高效的農業發展新空間;在新鄉縣史來賀同志紀念館、朝陽社區、楊堤村,詳細了解新農村建設的有關經驗。
“培訓課程既開闊視野又接地氣,授課老師既有農業科研‘大拿’,又有農業一線‘老把式’,對我很有幫助。”新疆疆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宗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