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工人日報]中國農科院2018成果豐碩 科技創新助推綠色經濟
記者從1月16日中國農科院召開的2019工作會議上獲悉,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該院農業科技創新獲得顯著成效,在三個方面彰顯了其國家隊的實力和地位。
一是農業基礎研究取得新進展。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闡明了自私基因在維持植物基因組的穩定性和促進新物種形成中的分子機制,探討了毒性和解毒分子機制在水稻雜種不育上的普遍性,有望解決水稻雜種不育難題;揭示了番茄果實的營養和風味物質在馴化和育種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發現了調控這些物質的重要遺傳位點,為植物代謝物的分子機理研究提供了源頭大數據和方法創新。
全年共發表論文5323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858篇,比上年增長13.6%,以第一署名單位在CNS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22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二是重大戰略性技術創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圍繞國民經濟重大需求,持續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中畜草原白羽肉鴨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一類抗球蟲新獸藥沙咪珠利研制成功并實現產業化生產,油菜毯狀苗機械化高效移栽成為引領育苗移栽方式轉變新技術,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技術破解機插育秧瓶頸,“中棉所641”與“寬早優”植棉新技術相集成的高品質棉生產模式在“農機、農藝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新技術實現標準化產業化應用。
全年(認定、登記)農作物新品種388個,培育家禽新品種1個,獲新獸藥、農藥、肥料、飼料添加劑新產品證書29項,獲發明專利732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99件,國外專利17件,出版科技著作272部。
8項成果獲國家獎。其中,“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獲自然科學二等獎,“小麥與冰草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及其新種質創制”等2項成果獲技術發明二等獎,“大豆優異種質挖掘、創新與利用”等5項成果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是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支撐工作取得新成效。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開局良好,啟動了江蘇東海、河南蘭考、江西婺源、四川邛崍等4個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推進水稻、玉米、油菜等16個產業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種植業每畝平均節本增效448元,養殖業節本增效32%,具有良好的推廣示范前景。
全面推進科技精準脫貧,派出650多個專家團隊、3300名科研人員在環京津地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以及“三區三州”開展脫貧攻堅,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50多個,構建了科技脫貧“安康模式”。
- [经济参考报]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2025-04-30 16:17:00
- 绿肥还田与水分调控实现土壤健康-产能-生态效益三提升2025-04-30 15:07:00
- 迟播双密双高技术助力破解粮油争地难题2025-04-30 15:04:00
- 烟草烟碱转化调控的表观修饰机制2025-04-30 14:57:00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专题党课报告会2025-04-30 1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