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試驗和推廣,“中麥578”越來越受到種糧大戶的歡迎,2023年在河南省內的推廣應用面積已達400萬畝以上。”
三月中下旬,一場陰雨過后,麥田里的小麥葉片顯得更綠了。這里是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陳集村的種植大戶陳小立所承包的5000畝麥田,全部種著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中原研究中心“小麥品質分子改良”團隊首席張勇走進麥田,與種植戶交流小麥中后期田間管理經驗。
陳小立種植了超過3000畝“中麥578”。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新品種既優質又高產
“當前小麥正處拔節期,這是加強田間肥水管控、構建合理群體、奠定高產基礎的關鍵期。”張勇觀察著當地麥子的田間生長情況,向陳小立說。陳小立是陳集村的村民,種植小麥已經十多年,對“中麥578”這一品種的認識,起源于五年前的一次接觸。
陳小立回憶:“之前從村里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品種,介紹說抗病性強,產量也不錯,而且品質好。”于是,陳小立特地種了300多畝,用作試驗田。這一年,陳小立的心里是忐忑的,他說,在種植和管理上都和當地傳統小麥差不多,但按照當地經銷商的建議,特別注意了播種時間,比當地適宜期推遲了近一周。
結果是喜人的,“中麥578”平均畝產650公斤,每畝地僅加價收購部分就為陳小立增收了91元。陳小立說:“我還特意留了一些籽粒磨成面粉,發現做出來的面條和餃子口感好,色澤亮,吃到嘴里有嚼勁兒。”第二年開始,陳小立地里種的小麥全部變成了“中麥578”,收獲后直接通過當地經銷商賣給了面粉加工企業,流向了消費者的餐桌。
近幾年,平輿縣的“中麥578”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從2020年的近1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4萬余畝、2022年的10萬余畝,如今已有15萬余畝。張勇說,“中麥578”在駐馬店市連續3年大面積展示示范和推廣實踐中表現出高產早熟、優質強筋、綜合抗病抗逆好、耐穗發芽等突出優點,籽粒大、硬質、飽滿、外觀商品性好,正在成為河南省駐馬店市優質強筋小麥更新換代品種。
當地農業部門資料顯示,駐馬店地區的光照、溫度和降水條件均較好,小麥播種面積連續7年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總產100億斤左右,是國家重要的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在這里進一步開拓“中麥578”種植和產業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將有效推動全省糧食增產增收增效。據了解,2023年“中麥578”在河南省內的推廣應用面積已達400萬畝以上。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小麥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中麥578”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針對優質強筋品種產量偏低、適應性偏窄問題,經過二十年的探索和科研,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多種育種方法,采用階梯式雜交成功改造澳大利亞優質源,共同培育的優質強筋高產新品種,也是第一個同時通過黃淮南片和北片兩個大區域國家審定及新疆審定的品種,凝聚著幾代育種人員的心血。
2020年,在河南省焦作市高產創建實收畝產 841.5 公斤,創下優質強筋麥全國高產記錄;2022年,河南省駐馬店市高產創建實收畝產 841.8 公斤,表明“中麥578”具有很好的高產潛力。張勇介紹,該品種大面積畝產很容易達到600公斤以上,河北省邢臺市金沙河種植合作社25000余畝的“中麥578”,平均畝產已從2021年的607公斤提升到現在的648公斤,是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的一個最佳品種,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加價收購,通過優質麥產業來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讓種糧大戶增產增收。
“只有真正了解生產,才能夠做好育種工作。”這是張勇每年超過一半的時間待在田間地頭、進行新品種培育和推廣工作的原因。他說:“現今的小麥育種和生產,產品導向是一個重要方向,在做好產量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更要注重品質的提升。高產穩產是基礎,抗病抗逆是保障,優質則帶來收益的提升。”
張勇(右)在麥田里與種植大戶交流種植經驗。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張勇表示,當前“中麥578”的優良加工品質已經得到了全國多個知名面粉企業的認可,每公斤收購價格比普通小麥要高出0.15元以上,其高產穩產優質特性正在為麥農的收益提供穩定支撐。
守護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產業競爭力
經過試驗和推廣,“中麥578”越來越受到種糧大戶的歡迎,但為了進一步提升產量、優化品質,還需要持續進行提純復壯工作,加強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在平輿縣農業技術推廣和植物保護站的支持下,張勇走進田間,與種植戶交流經驗。
他提出,通過深耕滅茬、均衡施肥、關鍵期植保防控、適期使用葉面肥、合理農機應用等配套栽培管理技術,以鄉鎮整建制推進為基礎,發揮農業種植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優勢,再通過產業化對接,加強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銜接與配合,可以有效優化產業結構。
張勇介紹,以“中麥578”的推廣為例,應該形成一種“科研單位-種業企業-種植合作社-糧食貿易企業-面業集團相結合”的“五位一體”優質強筋品種產業化推廣模式,通過產業化,進一步提高各方收益,從而提升產業競爭力。“在產業化的過程中,還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做好整建制推進,加強風險保障和保險投入,解決種糧大戶的后顧之憂,發揮‘五位一體’的集團效益。與國際相比,我國的優質麥品種產業化程度仍有很大差距。真希望看到將來某一天,我們的優質小麥不僅能滿足自己需求,還能出口。”
張勇所設想的未來,還需要很長時間。中原研究中心將繼續推動“中麥578”的規模化、產業化應用,切實做好強化種業創新攻關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中麥578”高產優質早熟的特性,打造黃淮區域小麥-玉米、小麥-大豆周年高產示范樣板,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五良”有機融合,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貢獻力量。
清晨的雨已經停了,張勇和陳小立還在麥田旁交流著,今年五月底,眼前的這片麥田將迎來一陣麥香,回應著種植戶們的豐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