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簡稱作科所)與晉綏雜糧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三年來作科所科技支撐雜糧產業工作成果,謀劃探索未來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助力革命老區山西省興縣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表示,一是要充分依托現有資源與技術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成果。二是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人才鏈,做好有組織的體系化科研支撐,以實際行動助力實現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三是要堅持量質并重,切實發揮雜糧的營養健康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四是要通過院地合作強化科企科產融合,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推動形成以雜糧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實現品牌化發展。五是要進一步優化科技支撐和創新服務模式,堅決做到區域科技發展需求在哪里,農科院專家團隊就在哪里,打造鄉村振興的農科樣板。
作科所所長周文彬介紹,在服務鄉村振興戰場中,作科所用科技提質量、強龍頭、補鏈條、樹品牌,努力推動興縣雜糧全產業鏈貫通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作科所將繼續高度重視合作,加速推進“政府主導+科技支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雜糧產業發展模式,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保障下,依靠科技創新與人才支撐,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促進雜糧產業多元化發展,擦亮“興縣雜糧 中國好糧”的金字招牌,助力興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科所黨委書記劉錄祥表示,雜糧屬于西北旱作地區的主糧,在營養物質和功能效用上與主糧互補性,滿足了居民對食物品種豐富多樣、品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作科所有6個創新研究組從事雜糧創新研究,近3年與興縣“科技包縣”合作,在新品種研發、良種鑒定篩選、配套栽培技術集成、產業化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次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旨在總結興縣雜糧項目的工作成果,謀劃未來發展路徑,通過“科技包縣”的形式從引、育、繁、推、加、銷等方面全面深化與興縣的合作,把脈助力革命老區興縣振興發展,共同努力為實現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興縣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興縣縣委書記喬云表示,作科所對興縣雜糧產業科技支撐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與作科所深入合作,雜糧產業已成為興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重要載體和引擎。他希望,作科所繼續發揮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優勢,在雜糧種業培育、標準化生產、深加工、雜糧食品研發和農林文旅康多元融合發展等方面,與興縣開展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合作。興縣將全力支持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在興縣開展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搞好服務保障,實現互利共贏。
本次大會邀請了全國知名行業專家進行專題報告和交流,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糧食品牌建設、雜糧作物產業與種業、雜糧制品加工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與會人員一致認為,隨著國民健康觀念加深與消費升級,雜糧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應圍繞大食物觀、大健康觀,結合人口結構變化、飲食市場需求等,加強種質創新,提升差異化競爭力,加快產業化發展。
會上,作科所副所長王文生和興縣副縣長賀建強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科技包縣全面支撐興縣產業振興合作協議,相關雜糧種業、雜糧銷購產業合作完成簽約,谷子、蕎麥、食用豆、高粱四個興縣專家博士工作站同步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