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經濟日報] 我國油菜育種獲重大突破
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近日傳出喜訊,我國完全自主育種研發的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在江西省萬安縣示范點現場測產,油菜籽畝產達175.7公斤,含油量達44.16%,生育期約169天,比當地主推油菜品種生育期早5天,產量增加26.5%,創造了三熟制模式下短生育期油菜高產紀錄,為破解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瓶頸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
當前,我國植物油自給率僅30%左右。在南方利用冬閑田發展稻油多熟制生產是穩糧增油保供的重要途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但當前晚稻收獲期不斷后延導致稻油輪作茬口緊、播種期溫度偏低,現有早熟油菜品種高產高油與短生育期矛盾突出,光溫資源不足的地區生育期仍達190天以上。耐遲播、耐寒、早熟特性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冬閑田有效開發利用、保障糧油安全的突出短板。
針對這一難題,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歷經6年技術攻關,選育出了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該品種克服了高產高油與短生育期矛盾,具有遲播下苗期生長勢強、冬前不早花、冬后長勢穩健、抗倒性和抗病性較強、成熟期一致和適合機械化收獲等特性,在北緯27度生育期170天左右,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為破解南方冬閑田三熟制生產瓶頸提供了突破性品種支撐。其中,在廣西柳州市柳南區示范點生育期僅156天。
專家介紹,油菜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超一半,我國長江流域稻后可種植油菜的冬閑田超過6400萬畝,油菜擴面積增產量保供給潛力巨大。以畝產175.7公斤、含油量44.16%估算,推動“中油早1號”等短生育期油菜品種在我國冬閑田區域應用,每年可實現增加油菜籽1124.5萬噸左右,增加菜籽油供給496.6萬噸左右,使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
- [新京报]亩产341.47公斤 油菜新技术破解粮油争地难题2025-05-07 08:46:00
- [农民日报]氮素面源污染防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设施蔬菜实施效果测评与现场观摩会在津举行-中国农网2025-05-02 15:35:00
- [经济日报]金融活水加力浇灌“三农”2025-05-02 11:01:00
- [新华社]中国农科院良种良技助力油菜增产2025-05-02 10:02:00
- [农民日报]“控-减-用”组合拳助力农业绿色转型2025-05-01 1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