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多種雜糧在科技攻關、產業發展中表現突出。”
“在黑龍江第四積溫帶,早熟釀造高粱畝產超過500公斤,在山西沁縣、內蒙古敖漢旗,山西興縣、建成雜糧科技示范基地超過2.5萬畝,在河南伊川,示范基地成了網紅打卡地……”12月28日,記者從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2022年度總結報告會上獲悉,我國雜糧產業近年來提質增效成績顯著,為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高粱、谷子、糜子等雜糧,在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也曾是主要的口糧,在今天,仍然對糧食安全、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谷子高粱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介紹,2022年,我國多種雜糧在科技攻關、產業發展中表現突出。在科技攻關方面,構建了谷子完全雄性不育SPT技術體系,為提升雜交種制種效率提供了支撐,初步具備了谷子全基因組選擇預測技術體系,制定了谷子適合機械化收獲、加工品質評價與優質評價的團體標準,優質谷子新品種金苗K1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正在快速替代傳統品種。
在高粱方面,早熟釀造糯高粱品種糯粱3號,畝產量達到550公斤左右,可在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以上區域種植;聚合了抗蚜、高產、高淀粉、矮稈、熟期適中、適宜機械化生產等優異性狀高粱新品種遼糯11,畝產達818.5公斤,增產18.6%。
在糜子方面,雜交種首次進入實質性生產應用,育成的苗頭雜交種冀雜黍1號在張家口蔚縣示范平均畝產335.3公斤,比對照品種增產10.6%。
過去一年中,我國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對接全產業鏈服務,持續打造了內蒙古敖漢旗、山西沁縣等核心示范縣,同時服務河南伊川、河北武安、山東章丘區、黑龍江九三管理局等主產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為示范縣培育篩選出金苗K1、冀雜金苗3號、長農47號、晉雜22和中谷19等優質專用新品種,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同時打造提升了“上黨高粱”“山西旱作高粱”“敖漢小米”“沁州黃小米”“伊川小米”“龍山小米”“興縣小米”等品牌,通過品質提升、標識強化、文化塑魂壯大品牌形象,提升了產業市場競爭力。
“通過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對接當地政府、企業、合作社等,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僅在山西沁縣、內蒙古敖漢旗,就開展了40個以上的新品種示范。”刁現民說,“如沁縣段柳鄉雙溝村2000畝高粱示范田,平均畝產650公斤以上,較對照增產10%以上;沁縣定昌鎮煙立村500畝谷子示范基地,通過引進旋耕+覆膜穴播聯合作業技術和聯合收獲技術2項,畝節支增收300元。”
在沁縣,雜糧產業目前已形成了“國家體系+省體系+政府+龍頭企業+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刁現民介紹,在不同示范區域,他們建立了不同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這些模式將幫助當地“把千家萬戶農業生產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聯結起來,實現區域性主導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隨著雜糧產業的發展,刁現民介紹,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下一步,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將“繼續針對產區生產特點,進一步優選品種、集成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同時強化系統化培育品牌,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級品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