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農民日報]為大國農業筑牢科技根基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黃旭華院士和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名外籍專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農業科技項目表現亮眼,39個項目獲得科技大獎,涵蓋領域廣泛,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等等均有涉及,特別是由農業科技“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完成的農科項目斬獲了7項大獎。
科技支撐“中國飯碗”端穩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從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的涉農獎項看出,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課題。圍繞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重點開展技術集成、技術創新和大面積示范,為人民群眾提供充足和優質的糧食,是我國農業科研永恒的課題和使命。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6.32億畝)、總產(2.75億噸)最高的農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快速發展,玉米需求急劇增長,提高玉米產量是我國玉米生產長期以來首要任務。選育與應用耐密高產廣適品種是玉米增產的關鍵,但我國玉米品種存在單產水平低、耐密抗逆性差、適應性窄等瓶頸問題。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黃長玲團隊歷經漫長的23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終于獲得“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玉米種業水平的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團隊育成耐密高產廣適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創建生產技術體系,兩品種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增收糧食53.1億公斤,實現了大面積推廣。
黃準南部麥區小責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42%,是我國第一大麥區,也是我國主要的優質強筋小麥適宜生產區。為了滿足該區生產上對優質、高產、早熟、抗寒、抗赤霉病、抗條銹病等性狀綜合協調的小麥品種的迫切需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團隊通過材料創制和技術創新,歷時15年育成小麥新品種西農979,推動了我國優質小麥產業化進程。西農979在該區連續10年年推廣面積超1000萬畝,累計種植面積1.42億畝,受到農民和糧食收購企業的歡迎。“優質早熟抗旱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西農979的選育與應用”也因此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此外,“廣適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魯原502的選育與應用”、“黑土地玉米長期連作肥力退化機理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創建與應用”、“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種關鍵技術與裝備”等農業科技項目引領了我國糧食主產區高產的發展方向,充分展示了自主創新在挖掘糧食豐產潛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與效果,也為世界展示了我國有效保障糧食安全的科技實力。
農業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對于老百姓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實現對農產品中農藥、違禁添加物等化學污染物的精準識別與確證檢測,為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的有效監管提供更加精準的手段?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團隊研發的“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分子印跡設計、核心識別材料創制、免疫檢測增敏等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解決了農產品樣品前處理不能精準特異性提取的技術瓶頸,研制了系列化學發光、熒光、酶標記等快速檢測產品,突破了當前無可靠穩定的農藥殘留商品化免疫試劑盒的技術瓶頸,建立了包括系列高風險農藥助劑及代謝物等600多種化學污染物的高通量檢測方法。
從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可以感受到,農業科技越來越貼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不僅使人們吃得飽,更吃得安全,吃得豐富。
農業科技不斷深挖農業品種的多樣性資源,不斷豐富農產品品種,讓老百姓的餐桌上的畜禽水產、蛋奶蔬果供應充足、營養美味。茄果類蔬菜是我國重要的蔬菜作物,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葉志彪教授領銜完成的“茄果類蔬菜分子育種技術創新及新品種選育”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鑒定番茄和辣椒抗病、抗逆、優質等性狀調控基因的基礎上,研創了一批實用的分子標記,建立了高效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一批優異的種質材料,育成了多抗、優質、豐產的系列品種。草魚是大眾餐桌上的被津津樂道的美食。可很多人卻不知如何將草魚養得好,讓人吃得放心,這就是四川農業大學周小秋團隊攻克近20年的科研目標。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草魚健康養殖營養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瞄準我國草魚養殖中存發病率高和肉質下降的產業難點問題,緊緊圍繞增強草魚“器官健康”和改善“魚肉品質”的營養和飼料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究并應用,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
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創新正在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百姓提供更多舌尖的享受。江蘇大學鄒小波團隊研究項目《特色食品加工多維智能感知技術及應用》解決了我國特色食品加工的瓶頸問題,獲評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制出的光電雙模態仿生傳感器具有人類的感知功能,可以仿生人類視覺、味覺、嗅覺三個物理維度的互相感應。使用這種新方法,食品風味的評價及監控就可以從“人工經驗式”轉變成傳感智能式。目前,該研究成果已推廣至香醋、肉類腌制品、夏秋茶、白酒等食品加工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相信,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更多種類豐富、營養健康、口感美味的加工食品將走入尋常百姓家。
農業科普與科技創新同樣重要
在2019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有一套圖書很引人注意,它就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趙廣才研究員編著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這是此次獲獎的唯一農業類科普書籍,也從側面說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特別是制作面包的優質強筋和制作餅干、糕點的優質弱筋小麥需求量劇增。然而,我國小麥品質類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優質專用小麥占比較低的問題。 面對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嚴重滯后、農民種麥知識需求迫切的問題,趙廣才研究員身負指導小麥生產的責任感,深深感到普及科學種麥知識的重要性,立志創作一本普及科學種麥知識,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讓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科普作品。
優質專用小麥在我國分布廣泛,各地生態條件、種植模式和技術需求差異很大;同時,優質專用小麥產業鏈涉及栽培、耕作、土壤、肥料、育種、植保、農機、加工等多個環節,系統性強,涉及面廣。因此,要將先進理念和技術融會貫通,創作出適合受眾閱讀、喜愛、又能提升其科技素養的實用作品,具有較大難度。趙廣才研究員帶領團隊歷時15年,在我國10個小麥生態區開展生產需求調研,范圍涉及100余個典型縣、500余名科技人員、1000余個示范戶、種糧大戶和種麥農民,精心創作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系列科普圖書。該套作品包括三個版本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2005年第1版、2009年第2版、2013年第3版)及其精簡版《小麥優質高效栽培答疑》。這套科普作品為廣大小麥生產者迅速掌握科學種麥技能提供了指導,不僅通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促進了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還通過科學的生產管理節約成本,為農民創造了經濟效益,助力精準扶貧。
- [新京报]亩产341.47公斤 油菜新技术破解粮油争地难题2025-05-07 08:46:00
- [经济日报]金融活水加力浇灌“三农”2025-05-02 11:01:00
- [新华社]中国农科院良种良技助力油菜增产2025-05-02 10:02:00
- “千万工程”视域下乡村环境长期因子观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25-04-30 22:06:00
- [中国科学报]第四届中国(伊川)谷子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2025-04-30 1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