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植保所棉病組歷時近20載主持完成的“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菌生物學及抗病種質的創新與利用”于日前獲200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項目的完成對棉花抗枯、黃萎病育種策略的制訂、品種合理布局、實施綜合防治、保證我國棉花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保護棉區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枯萎病和黃萎病是棉花生產的最重要病害之一,被稱為棉花的兩大“癌癥”,廣泛分布于世界各產棉國并造成重大損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棉花枯萎病在我國嚴重危害;90年代以來,黃萎病遍及全國各主產棉區,重病棉田的病株率可高達80%以上,其中1993年全國災害面積266.67萬ha,損失皮棉1億kg,尤其是北方棉區有不少棉田出現成片病株落葉枯死現象。隨后,1995、2002、2003年黃萎病連續大發生,全國發病面積高達300萬ha,經濟損失巨大。黃萎病已成為我國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防治黃、枯萎病的主要方法是培育優秀抗病品種,而明確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是新品種培育的前提。研究和發展鑒別病菌的特異分子標記,對育種目標的確立、品種的合理布局和實施綜合防治,加速抗病育種研究,以期盡快控制病菌的危害,具有科學理論和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
“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菌生物學及抗病種質的創新與利用”研究,在國家科技攻關、“863”計劃等資助下,通過對我國不同生態棉區枯、黃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發現了我國棉花枯萎病菌的專化型;用國際通用的鑒別寄主進行測定,還發現并確定了廣泛分布于國內各主產棉區的優勢小種;對棉區病株進行分離、純化,建立了可區分棉花枯萎病不同小種和黃萎病落葉型和非落葉型病菌分子標記體系;獲得落葉型菌系VD8菌系基因組的探針PVD8-3和PVD8-5基因探針,對于黃萎病的落葉型菌系的快速準確鑒定具有重要意義;還培育出多個高抗枯、黃萎病的棉花品種(系),在病區推廣利用,為有效控制病菌危害,保證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棉花兩大“癌癥”研究進展顯著
發布時間:2005-08-11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新京报]亩产341.47公斤 油菜新技术破解粮油争地难题2025-05-07 08:46:00
- [经济日报]金融活水加力浇灌“三农”2025-05-02 11:01:00
- [新华社]中国农科院良种良技助力油菜增产2025-05-02 10:02:00
- “千万工程”视域下乡村环境长期因子观测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25-04-30 22:06:00
- [中国科学报]第四届中国(伊川)谷子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2025-04-30 17: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