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植物營養團隊研究揭示了長期不同施肥措施對春玉米產量、土壤氮素損失和土壤有機碳積累等的影響,為科學優化農田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管理(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
優化施肥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保證作物穩產高產的有效策略。但長期高施氮量和優化施氮量下玉米產量、土壤無機氮累積、氮素損失以及有機氮碳的變化仍不清楚。
該研究基于吉林省公主嶺和榆樹不同施氮量的玉米田間定位試驗,探索了經濟最佳施氮量,同時基于田間實測數據,評估了1985-2020年農民習慣施氮(250公斤氮/公頃)、優化施氮(180公斤氮/公頃)和優化施氮下30%有機替代(180公斤氮/公頃)處理對春玉米產量和土壤碳氮動態變化的長期影響。長期模擬結果表明,優化施氮和30%有機替代處理在兩個試驗點均能獲得與農民習慣施氮處理相似的產量。在最佳施氮量下,有機肥替代20%-30%的化肥能夠維持春玉米高產、減少土壤氮素損失并增加土壤有機碳儲量。
1985-2020年公主嶺和榆樹不同施肥處理下土壤無機氮、硝態氮淋失和氣態氮損失的模擬值
該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金云翔)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2.116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