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輪極端寒潮天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為有效應對寒潮雨雪天氣對小麥生產的不利影響,小麥產業專家團赴山東、湖北小麥產區開展苗情調研與低溫防凍技術指導,提出防災減災應急措施建議。
一、山東、湖北麥區寒潮波及范圍
2月19日晚至21日,山東省出現雨雪低溫天氣,魯西北大部,魯中大部,魯南大部,膠東半島北部及南部地區雪深在5厘米以上,淄博、濰坊部分地區出現10厘米以上積雪,濰坊諸城最大,為17厘米。18日開始全省出現持續低溫寡照天氣,預測會持續至24日,影響小麥的生育進程。
2月18日晚至25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湖北省襄陽市、荊州市等地出現寒潮大風、強降雨、凍雨等天氣,降溫幅度大,最高氣溫降至-3~0℃,最低氣溫降至-5~-1℃,氣溫持續偏低,凍害發生風險較高。
二、本輪寒潮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及工作措施
(一)山東麥區
節前山東省苗情調度資料顯示,苗情總體較好,全省一、二類苗合計占比為87.5%。由于山東南北跨度大,本輪降溫前又處于高溫期,魯西、魯南大部地塊進入返青,并有新葉發生,因此本輪強降溫、降雪對山東小麥生產的總體影響有利有弊,特別是對部分旺長地塊影響較為明顯。
有利因素分析:補充了土壤墑情,本輪寒潮為先降雪后降溫,降雪有效地降低了降溫對小麥的影響,并且補充了土壤墑情,尤其對秸稈地表還田、旋耕播種地塊,本輪降雪能夠有效的沉實表層土壤、補充土壤墑情,為應對后期可能出現的春旱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水分;提供了補充氮素肥料的有利時機,對于弱苗地塊,本輪降雪后可以追施尿素,待后期氣溫回升后可盡快實現促弱轉壯的效果;有效地延緩了病蟲害的發生,春季是山東小麥病蟲害的重發時期,本輪低溫雨雪天氣對白粉、莖基腐、紋枯和紅蜘蛛、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能夠起到有效地緩解作用,為后期的防治提供了時機,但也要謹防田間濕度大,后期升溫后病害快速發生的情況。
不利因素分析:可能會延緩小麥生育進程,本輪強降溫幅度大、范圍廣,全省大部由前期的20℃左右驟然降至0℃左右。由于全省有較大比例麥田已經進入返青階段,因此本輪強降溫會使小麥生育進程較往年同期推遲5~7天;新葉抗凍性較差,不排除本輪強降溫對新葉造成不同程度的凍害。
工作措施: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研判苗情,待氣溫回升后,盡快調研苗情,積極開展分類技術指導,夯實夏糧豐收基礎;提出寒潮防范應對措施建議,抓住土壤墑情改善的有利時機,盡快補充弱苗地塊養分,追施尿素10~15公斤/畝,促弱轉壯;制定后期管理技術方案,隨著氣溫回升積雪融化,田間濕度增大,病害高發,因此,在日均氣溫回升至3℃以上時及時進行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等山東地區常年多發病害的防治。
(二)湖北麥區
(1)荊州
調研發現,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石首、松滋麥區90%已拔節,預報低溫接近臨界溫度。拔節小麥主莖節間伸長3~14厘米,其中70%小麥第3節間開始伸長,幼穗長度0.3~1.3厘米,70%處于藥隔期。經科學研判,該地區小麥發生明顯穗部凍害(30%左右殘穗)的臨界低溫為-5℃~-10℃。此次低溫接近臨界溫度,有一定凍害發生風險,應重點加強早播旺苗凍害防范。
工作措施:科學研判小麥苗情,開展應對低溫凍害工作,并就提前噴施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預防凍害、追施適量尿素進行凍害補救、清溝排漬、加強紋枯病監測和防治等技術措施進行了宣講。制定了《小麥抗凍減災技術措施》并錄制短視頻指導抗凍減災。
(2)襄陽
受去年秋汛影響,襄陽地區冬小麥播種期推遲10天以上,播期偏長。當前,襄陽市絕大部分小麥生育進程處于起身到拔節初期,仍然具備一定的抗寒能力。綜合研判,本輪低溫天氣不會對襄陽小麥帶來大面積的凍害,可能會導致少量早播、旺長田塊的小麥主莖凍死凍傷。
工作措施:派出科技小分隊深入宜城、棗陽、襄州、樊城等區,開展低溫防凍技術指導服務,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加強宣傳指導,錄制了防凍技術節目,在襄陽電視臺播出,并通過電話、微信群、視頻號等廣泛傳播;制定了相關技術措施,包括清溝降漬,及時清理三溝,做到田間無明水,保持根系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性;分苗情精準追施拔節肥,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控,重點抓好條銹病防控,打點保面,嚴防條銹病和凍害疊加對小麥生產造成大的影響。對弱苗每畝追施10斤尿素,促弱轉壯;受凍比較嚴重、主莖凍死的田塊,追施15~20斤尿素,配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生長調節劑(碧護或蕓苔素內酯),促小分蘗成穗,減輕災害損失。
(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