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總體影響不大,全國冬小麥基本播種完畢,尤其是黃淮海及北方地區。
剛剛退去的突發寒潮,影響了華北北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多個地方,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我國冬小麥主產區所在。記者了解到,當前冬小麥已經基本播種完畢,長江中下游仍有少量播種期較晚的稻茬麥在播種。寒潮過后,這些地方的冬小麥是否受到了影響?又如何保障冬小麥安全越冬?
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團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他介紹,當前全國冬小麥基本播種完畢,總體苗情好于往年,弱苗比例極少,剛剛過去的寒潮,總體影響不大,除少數密播早播旺苗葉片有輕度凍傷,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旺長勢頭。
京郊地里的冬小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寒潮影響不大,應注意冬季灌水
本輪寒潮發生突然,降溫幅度大,部分地區短時間內降溫幅度超過10℃,劉錄祥介紹,寒潮可能對北方冬麥區有一定影響,但從調查情況看,總體影響不大。他介紹,“除長江中下游極少數晚稻地區,稻茬麥還有未播的地方,全國冬小麥基本播種完畢,尤其是黃淮海及北方地區。由于今年10月初以后,雨水豐富,土壤墑情好,所以很多地方搶播早播,大部分地方都做到了適期播種,而且播種質量較高,實現一播全苗,無需補種。同時,播種之后,降雨和積溫足夠,氣候條件有利于冬小麥生長。”
寒潮發生后,小麥體系和產業專家團也進行了初步調查。“降溫降水,對小麥影響很小,未出現大面積凍害,只有少數密播早播旺苗葉片出現輕度凍傷,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旺長勢頭。同時,降溫伴隨的局部雨雪天氣,還有利于補充土壤墑情,緩解和減輕降溫影響。”劉錄祥說。
針對氣候影響,如何保護冬小麥生長?劉錄祥介紹,應對臨時突發的大幅降溫,要及時適墑鎮壓或化學控旺,并做好冬灌工作,既可以增加土壤墑情,又可壓實土壤,彌補裂縫,為麥苗越冬創造良好環境。尤其是北部冬麥區、黃淮海地區,封凍前的冬灌非常重要。“冬灌不怕結冰,最好的冬灌時機,是白天灌的水,晚上結了冰。夜凍日消,灌水正好;只凍不消,冬灌晚了”。劉錄祥說,“需要注意的是,今年10月以后雨水較往年偏多,土壤墑情較好,這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無需冬灌的假象,但實際上,我們還是建議冬灌,確保冬小麥能夠安全越冬。”
小麥播種進入尾聲,面積或有增長
11月21日至12月1日,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會同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對全國冬小麥苗情展開了冬前調研與技術會商。
調研發現,全國冬小麥主產區已基本播種完畢,總面積穩中有增,“這應該與國家持續實行種糧補貼政策以及今年夏季小麥市場收購價較好有關,拉動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劉錄祥說。
從各地數據看,調研發現,山東冬小麥播種面積超過600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7萬畝左右,江蘇播種面積預計超過3650萬畝,增加29萬多畝,安徽播種面積超過4290萬畝,比上年增加17.5萬畝,河北播種面積超過3300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多畝。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已完成播種面積8500萬畝。
10月以來的好天氣,給冬小麥播種帶來了利好的條件。調研發現,河南小麥播種期,主要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畝基本苗15萬-30萬,葉齡2.0-5.5,單株分蘗2-4個,單株初生根1-7條,單株次生根1-6條。出苗質量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
山東小麥適期播種比例很高,10月20日之前播種的占80%以上。河北省適墑適期播種比例高,苗情整體接近常年,明顯好于去年。江蘇省小麥自10月上旬開始播種,適播期播種比例約占45%,晚于適播期10天以內播種的約占1/3。截至11月下旬,已出苗面積接近3000萬畝,尚有200多萬畝因水稻推遲收獲及局部降雨影響未完成播種。
苗情基礎較好,但要注意旺苗鎮壓
氣候的變化,不斷影響著農作物的生產。而對我國冬小麥來說,不斷變暖的氣候,為冬小麥創造了有利條件。
“以去年為例,雖然經歷了秋汛,但冬季日平均溫度比往年高了1℃,這意味,越冬期積溫比常年多出超過100℃。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晚播的影響,結合實施科技壯苗行動,我們依然獲得了豐收。今年到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同年偏高,今年冬小麥冬前氣候環境較好,各個主產區苗情都不錯,弱苗極少,這為明年的豐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劉錄祥說。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8個冬小麥主產省份,一二類苗普遍較高。其中,黃淮海麥區,一二類苗占比接近88%,較常年同期增加5個百分點。長江中下游一二類苗占比約82%,增加1.5個百分點,西北麥區一二類苗占比83%,增加3.5個百分點,西南麥區一二類苗占比約70%,與常年同期基本持平。
各主產區弱苗比例明顯低于常年,如山東,三類苗占比14%左右,同比降低了4.4個百分點,山西三類苗占比20%,同比降低了45%。
和弱苗相比,部分地區的冬小麥,控旺需求較為明顯,近日農業農村部也發布了小麥控旺防凍技術意見。劉錄祥介紹,“冬前控旺,是保障來年收成的重要措施。農諺說麥無二旺,如果冬前旺長,來年就很難再旺。所以只要沒有封凍,旺長的麥苗就需要控旺。一般來說,有化學控旺和鎮壓控旺兩種途徑。鎮壓即通過碾壓等方式,控制麥苗的長勢,讓它在冬季長根,而不長莖葉。從實踐上,鎮壓是非常經濟和有效的方法,而且現在也有專門的機械進行鎮壓,用較少的勞動力,實現大面積的控旺效果。”
病蟲草害需注意,及早防控是關鍵
由于氣溫偏高又多雨,病蟲草害的隱患相對較重,春季防控防治壓力較大。調研結果顯示,當前蟲害主要有麥蚜、麥蜘蛛、地下害蟲等,達到防治標準,需及時進行綜合防治。“蚜株率超過5%,百株蚜量10頭左右時,應進行藥劑防治。干旱麥區重點監測麥蜘蛛,當每尺行麥蜘蛛達到200頭或每株有蟲6頭時,應采用挑治為主的防治方法。當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白眉野草螟等)危害死苗率達到3%時,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顆粒劑或將藥劑與肥料混合施入。”劉錄祥說。
同時,調研發現,冬前雜草出苗率,占整個麥田雜草出苗的85%-90%,需重點監測節節麥、多花黑麥草、雀麥等,需冬前施藥及時防控。“已不適合冬前化除的地塊,要做好春季防除準備。”劉錄祥說。
此外,一些特定地域,需要重點防控特定病蟲害,如陜西,需要注意防控早播麥田的白粉病、葉銹病及紋枯病。四川要注意防控銹病、白粉病、紋枯病、黑穗病等。“早發現、早防控是防止病蟲侵害最好的方法,一旦蔓延開來,造成損失,再想挽回就很難了。所以必須做好早期防控,堅持帶藥偵查、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策略,減少發病。”劉錄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