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產業專家團的組建方案顯示,小麥專家團將做好“四個服務”,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農民、服務科研。
10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小麥產業專家團”啟動會,宣布將成立小麥產業專家團,探索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科技助力穩產保供和鄉村振興。
進入田間地頭,農業專家一線實踐
過了寒露節氣,全國冬小麥播種逐漸進入高峰期,作為兩大口糧之一,小麥的穩產豐產,關系著14億人的飯碗。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團長、作物科學研究所書記劉錄祥介紹,我國小麥已連續7年總產量穩定在1.3億噸以上,這其中,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達到50%,科技支撐對保障小麥穩產保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小麥產業專家團,即是為小麥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常態化科技支撐。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農科院及相關科研單位的專家團隊,已經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為穩糧豐產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尤其是自去年以來,中國農科院組織專家先后五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抗災奪豐收、“三秋”搶收搶種、蔬菜應急保供、保夏糧、秋糧豐收等大規模、應急性科技支撐專項行動。科技小分隊由錢前院士等所領導帶隊,千余人次專家下沉一線,到全國20余個省(市)、100余個地市(州)、300余個縣(區)開展科技指導服務工作,組織線上線下“田間課堂”等各類科技指導培訓活動近千次,先后發放口袋書、明白紙、掛圖月歷等技術指導資料兩萬余冊,提出抗旱技術建議近500條,輻射帶動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種糧大戶、普通農戶三萬多人次,從生產實踐中提煉需要迫切解決的科研選題近50項。
“此次成立小麥產業專家團,是將過去的行動長效化,”劉錄祥說,“這也是中國農科院面向農業主戰場的首個產業專家團,是中國農科院建立糧食科技支撐體系、形成穩產保供長效機制的創新之舉。”
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啟動會。中國農科院供圖
農業科研頂級天團,未來將做哪些事情
小麥產業專家團的組建方案顯示,小麥專家團將做好“四個服務”,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農民、服務科研。
在服務政府方面,開展產業政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充分發揮中國農科院高端科技智庫作用,在國家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政策、農業科技政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在服務企業方面,面向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開展全產業鏈技術培訓,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在服務農民方面,在小麥生產關鍵時期要下沉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問題。結合“田間課堂”,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培訓“一懂兩愛”新農人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要監測分析作物病蟲害、氣候因素導致的災情等變化,指導農民做好農業防災減災、糧食增產減損等工作。
在服務科研方面,將凝練重大攻關目標,開展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產業專家團將從生產一線提煉科研選題,建立將產業問題轉化為科技問題的科研選題機制,匯集院地科研力量和優勢資源,攻堅克難,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取得能夠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硬核”科研成果。
未來將成立更多科研國家隊“天團”
在啟動會上,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表示,“產業專家團是中國農科院圍繞部黨組中心工作開展科技創新,做好支撐服務保障的重要舉措;是更好服務農業生產,解決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化國家隊職責使命,扛好科技支撐穩產保供政治責任的重要體現。”
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中國農科院供圖
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是一個整合中國農科院相關專業科技力量形成的服務型組織,是履行中國農科院服務小麥產業穩產保供職能使命的松散型機制,遵循“平時布局、戰時實用”保障模式,按照“專業到邊、服務到底、全院一盤棋”的總體要求,結合“專家團-專家站-田間課堂”的服務格局,整合中國農科院良種培育、栽培耕作、地力提升、植保減災、收儲加工、產業信息等方面科技力量,由作科所牽頭,形成百人穩定的小麥產業科技支撐隊伍,面向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三個小麥生產功能區,“橫到邊、豎到底、全院一盤棋,全方位開展小麥產業科技支撐工作,確保有重大應急服務任務時調得來、派得出、用得上。”吳孔明說。
據了解,以小麥產業專家團為開端,中國農科院將陸續組建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產業專家團,吳孔明介紹,在未來將“建立覆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科技支撐體系,形成穩產保供長效機制,彰顯科研國家隊‘科筑糧安’的使命擔當,營造扎根主戰場、奉獻主戰場、服務主戰場、建功主戰場的良好風尚,為‘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