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豐收的季節,地處洞庭湖腹地的安鄉,迎來新一年的菜薹收獲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多年來科技對口支持也迎來了菜地里滿滿的認可。
蔬菜產業專家團常德工作站組建以來,緊緊圍繞穩糧豐菜富農,深挖菜薹這個小蔬菜,從茬口銜接、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防控、機械應用、采摘標準、保鮮冷鏈各個環節,整合國內科研院所相關科技力量,聚焦生產中實際問題,列清單、想對策,做試驗、重推廣。僅2024年,邀請來自全國各大科研院所共計55個專家團隊來安鄉開展調研,進行對應科研試驗,總結并推廣,安鄉菜薹成為“昔日房前屋后小蔬菜,今朝致富強縣大產業”。
農業農村部領導和蔬菜產業專家團團長現場觀摩
安鄉菜薹協會肖均會長坦言“品種好、產量高、品質優、抗逆強、外觀美、市場俏”,這樣技術是我們協會夢寐以求的!怎樣才能實現?找技術力量!常德工作站組織相關專家前往湖南省農科院、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等從事白菜薹、紅菜薹新品種研發的科研單位,到試驗地頭實地看組合、選品種,達成新品優先使用協議,用科技的力量注入菜薹科技芯!當前白菜薹黃薹1號系列,紅菜薹五彩紅薹、紫薹、靚紅系列占據95%種植面積。引進西蘭薹在20多家合作社扎根示范,與油菜薹、芥菜薹、芥蘭薹、上海青薹多家科研單位合作把特色菜薹引入安鄉,適合品種正有序推廣。
李占省研究員介紹西蘭薹等特色蔬菜新品種
品種好,還要種得好!安鄉菜薹協會孫利輝副會長深情說到“科技創新力量托起了我們的菜薹致富夢”。常德工作站組織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諸多土肥研究專家設點安鄉,在土壤培肥、科學施肥方面開處方、送產品,今年共引進5項技術,推廣應用2項,土更肥、味更美、還節本,一片繁忙景象!病蟲雖少,但移栽緩苗期的跳甲、青蟲也有點煩人,怎么辦?科技來支持,2項性誘劑+誘蛾、3項生物制劑綜合防控、3種微生物菌劑營造益生環境,綠色健康輕松實現。專家團組織5家科研單位10名專家、22家菜薹合作社參與,共同制定出安鄉白菜薹、紅菜薹、油菜薹、西蘭薹種植和采摘標準,現已作為安鄉菜薹協會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應用于生產中。
宋世威教授介紹菜薹品質改良技術
菜薹好吃又掙錢,但是勞力不夠怎么辦?安鄉菜薹協會龍剛副會長一臉困惑地說到“菜薹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現在協會各合作社都存在愿意出錢請工,但是目前主力軍是65歲左右的,再過幾年,請不到工干活了,那就難搞了!”。楊連勇站長微笑著說“這是共性問題,蔬菜更突出些,出路就在機械化!”。2年來,常德工作站邀請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科院、江蘇大學、南京農機化研究所以及國內蔬菜機械制造廠家,針對水稻土壤含水高、粘性重、板結、秸稈殘留等不利因素,引進23臺相關設備,開展菜薹機械化聯合攻關。寬壟改窄壟,方便栽菜和采薹、瀝水促根旺長;統一規范飛防綠色安全又減成本;推廣可拆卸式簡易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精準管理;無人機運輸平臺從地里自行到倉庫。實現了除移栽、采薹人工外,其他環節機械化完成。
宜機化展示現場
回望蔬菜產業專家團科技支農之路,90多位專家到安鄉開展69項試驗,形成可復制推廣稻稻菜(薹)模式,應用12項技術,推廣率達到80%,大大提升安鄉菜薹的市場競爭力,實現人均增收1萬元,2000畝以上規模合作社純利潤200萬元以上,帶動新增菜薹3萬多畝,輻射周邊區縣20多萬畝,促進安鄉菜薹產業高質量發展。常德工作站先后組織湖北、江西、重慶、四川及省內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和田間現場實訓超過100次、6000多人次。
農業強、國家強,農民富、國家富!中國農科院蔬菜產業專家團常德工作站將秉承愛農深耕泥土的初心,富農服務田間的使命,圍繞全程機械化、菜薹全產業鏈發展中的問題,努力工作,在農業強國道路上奮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