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科研團隊長期聚焦如何讓人們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得更好”開展科研攻關。
瞄準消費需求,培育米粉專用品種
胡培松院士始終堅持“做科研,要解決生產中的問題”,鑒于當時早稻生產現狀,他清晰地意識到早稻生產不能僅盯“食用優質化”一條路子,早稻的根本出路在于“品種專用化”和“用途多樣化”。作為一名南方人,他喜食米粉,也深知米粉作為我國南方傳統美食,極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經過充分調研,他帶領團隊邁出了探索米粉專用型水稻品種的步子。
寒暑交替,斗轉星移,他帶領團隊歷經18年攻關,在高產基因型導入、多重低溫耐冷篩選、大群體打破遺傳連鎖、米粉專用稻品質評價技術構建等切入點持續發力,終于一一破解各大技術難題,在超高產米粉專用早稻種質創制、米粉稻選育技術體系構建和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育成了整精米率高達66.7%、直鏈淀粉含量>25%且膠稠度>60mm的米粉稻品種‘中嘉早17’,其制作的直條米粉和濕米粉加工品質優良、斷條率低,深受米粉加工企業喜愛,為我國早秈稻多用途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胡培松院士田間指導學生
胡培松院士水稻田間選種
創新工程托舉,助力鄉村振興
‘中嘉早17’憑借其優良特性,迅速風靡我國南方稻區,至今仍是我國第一大早秈稻品種。其產量高,國家區試和生產試驗分別比對照增產9.12%和14.71%,米粉加工品質優良,湖南、江西等地開展訂單生產并加價收購,目前已累計推廣8000萬畝,增產稻谷約28億公斤,農民增收約72億元,切實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工程的持續大力支持下,團隊繼續以優質食味水稻品種‘華浙優210’、‘華浙優261’為載體,在廣西、貴州等地,開展品種示范和技術服務,以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收。
“中嘉早17”水稻品種示范展示
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10’田間長勢
協作拼搏創新,筑實大國糧倉
水稻品質遺傳改良科研團隊聚焦水稻品質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稻米品質高效評價技術構建、高產優質安全高效水稻品種培育等方面研究,現有固定成員13人,正高級職稱7人,副高級職稱5人,已育成優質專用水稻品種60多個。未來,團隊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部署,始終牢記使命擔當,拼搏創新,引領水稻品質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水稻品質遺傳改良科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