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黃淮海流域,面向全國大豆產區,聚焦大豆產業存在問題和種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大豆重要性狀遺傳規律研究、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究,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強化產業支撐能力和學術影響力,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大豆遺傳育種研發團隊。這支杰出的團隊在大豆領域資深專家韓天富研究員的帶領下創立,現由杰出大豆育種專家孫石研究員任團隊首席,現有固定成員17人,博士學位16人,高級職稱16人,此外還有由研究生、訪問學者、科研助理等總人數達80人以上,如今,團隊已經發展成一個集科研、育種、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團隊,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和高水平的技術團隊。從初期的艱辛研究到今天的成果豐碩,研究所團隊在大豆育種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他們不僅培育出一系列高產抗病的新品種,還創新了大豆生物育種技術,提高生產效益。
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團隊勇攀科研高峰
團隊在大豆育種方向的選擇,源自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2001年以來,本團隊選育大豆新品種63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及適應性等性狀上均有重大突破。品種適宜種植區域覆蓋北至黑龍江第五積溫帶,南達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雷州半島,東起黑龍江撫遠地區,西及新疆喀什的廣大區域,服務我國三大大豆產區。中黃13適宜全國14個省市區種植,成為黃淮海和乃至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中黃901成為東北北部主栽品種,2021年推廣應用面積153萬畝;中黃30適宜西北、華北及東北南部種植,成為西北地區主栽品種;中黃35適宜黃淮海北片及西北片種植,屢創全國大豆高產紀錄;中黃301連續7年實收畝產超過300公斤。中黃901、中黃902、中黃909、中黃926等東北北部極早熟品種選育使我院大豆品種適宜種植區域向北推進近1000公里,達到50oN。
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研究方向
中黃301連續7年畝產超過300公斤
中黃901等東北北部極早熟大豆品種選育使我院大豆品種適宜種植區域向北推進近1000公里
頭雁領軍人物,科研精神的代表
領頭人韓天富研究員一直以來都是團隊成員們的楷模,以身作則,鼓勵團隊成員不斷追求科研的卓越。韓天富研究員的工作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探討種植技術,解決生產實踐中的難題,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團隊首席孫石研究員不僅育成30余個適宜黃淮、東北主產區的優良大豆品種,還積極參與育種技術創新改良,克隆半世紀以來尋覓的大豆雄性不育基因 MS1 ,引領現代育種技術的發展。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吳存祥研究員長期致力于黃淮地區麥茬免耕與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他的不懈探索和傳承精神時時鼓舞著團隊成員。
大豆育種技術創新與新品種選育科研團隊
韓天富研究員在河南新鄉中黃301高產示范田
鄉村振興 堅守支持
團隊團隊的成果不僅僅停留在實驗室中。他們積極推動大豆新品種的示范種植,設立了多個品種示范點,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構建“黃淮海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術”模式,良種良法配套屢創大面積高產典型。其中,“中黃13”累計推廣面積過億畝,“中黃301”良種良法高產示范在河南省新鄉市連7年實收畝產均超過300公斤;中黃35在西北地膜覆蓋水肥同步栽培條件下畝產多次超過400公斤,屢創高產典型。2022年9月,在黑河地區落成中國農業科學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立足主產區推動產業發展,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在東北和黃淮海大豆主產區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創造大面積高產典型,選育的大豆品種在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北方春大豆區和南方多作大豆區大面積推廣種植,有力推動了大豆產業的發展。
同時,團隊的科研工作也在國內外產業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大豆光溫適應性改良技術體系創建與育種應用”獲2021年農業農村部、中國農學會,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黃淮海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獲2020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東北北部食用大豆優質高效技術集成與推廣”獲2016—2018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為我國農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22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落成
黃淮海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栽培技術體系構建與示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團隊堅信,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他們將繼續深入研究,不斷創新,為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在未來,研究所團隊將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大豆育種技術創新,為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們的努力和付出,必將讓大豆產業飛越更高的高度,為中國的農業增光添彩。